紫藤山黄教授电话:15999638256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正文 学术研究

广东省高校美育优秀案例申报书

紫藤山 2023-09-27 学术研究 188 ℃ 0 评论

广东省高校美育优秀案例申报书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单位)盖章

案例题目

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研究推广

报送单位

(请写全称)

深圳大学艺术学部艺术与设计学院

负责人

黄永健

联系电话

15999638256

学校类别

本科院校n            高职(专科)院校 o

案例简介

本研究团队通过多年探索、创作、传播,创立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当代汉诗新诗体——松竹体十三行汉诗,原创形式为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三三七共13行63字,因我国古代并有二言诗(《弹歌》)传世,可以变形为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二二六共13行50字。十三行汉诗传承整合中国传统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及骈赋、词曲诗性要素,对传统诗歌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得到了海内外诗人的广泛关注和写作参与。


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研究推广

  1. 背景

    (一)缘起

         网络写作的大众化、草根化和混杂化,使得当代自由新诗的话语霸权遭到了削弱,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上质疑、批评自由诗声音此起彼伏,加之从主流到民间,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定和创新激活也变成了时髦话语,80后、90后、00后新生代通过学校教育、社会耳闻目濡及出国留学、旅游、考察等途径,逐渐去除“后殖民时代”的文化自我矮化心态,各种新古典主义式的音乐、舞蹈、绘画、时装、影视、动漫等,又被纳入当代的审美视域。微信等短平快传播媒介改变了文学的写作习惯、阅读习惯、评价习惯和交流习惯,在这种情形之下,根深蒂固的汉语格律诗及其创新形式以其强大的文化惯性,呼应互联网时代的审美时尚,并呈现出“借屏书写”、“创新式样”和“传统回潮”等诗学风向。深圳大学黄永健教授多年从事散文诗理论研究及创作,出版了《深港散文诗初探》、《中国散文诗研究——现代汉语背景下一种新文体的理论建构》及《中外散文诗比较研究》,计60万言,出版了散文诗集《愤怒的剑兰》等,研究创作之余,长期苦闷于现代新诗、散文诗与大众的隔膜与疏离, 2013年12月的一个晚上为安慰病痛中的小学同学突发灵感,在手机上创发而成。时过午夜,少年时代女同学微信传来信息,病房只她一人打吊瓶,过敏症的恐惧悬挂在女同学的心头,也刺痛了远在几千里之外的老同学的心,佯装郑定,同学发来一图:冰天雪地,四野昏暗,一女子持圩灯于荒郊断亭苦等远方归人,因有所感,黄永健于手机屏上首得两句:

怎么写

愁死鬼

在手机屏上,又出现了两行四言诗,接着两行五言、两行六言、两行七言、诗是两行两行发给同学的,最后又回归两行三言,最后一行回归七言,作者把刚刚发出去的七段诗句,通过复制粘贴变成了下面的形状:

怎么写

愁死鬼

手执圩灯

伊人等谁

终南积雪后

人比清风美

古今聚少离多

长恨望穿秋水

知音一去几渺杳

暗香黄昏浮云堆

不如归

不如归

好梦君来伴蝶飞!

微信截图_20230927082334.png

   本图为诗人凌子通过微信发来的图片,松竹体十三行汉诗根据本图意境临屏书写而成。拍摄者:凌子。

这种诗体具有鲜明的图像识别性,它就像长松披竹,又如一把“手枪”,因此网名叫“手枪诗”,学名称“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由微信平台催生出来的这种诗体经过网络传播,迅速得到网络大众的欢迎和追踪,网络上出现了大批的“跟写者”和“跟随者”。八年多来,每天网络上都有作者以这种新诗体进行诗歌写作,有些写作者还出版了个人的十三行性汉诗诗集,创立者深圳大学黄永健教授于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个人的十三行性汉诗诗集,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相关评论,因此获得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研究”立项,目前研究团队已经完成了项目研究报告的写作,并申请结项。

(二)创新特色介绍

1.诗体传承

中国诗歌史上主要以三言、四言、五言、七言诗歌为主流,六言诗不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诗广泛,但是骈赋,词曲中六言诗句比比皆是,中国诗歌一直以格律形式代代相传,那是汉语、汉字、汉诗本身的内在逻辑使然,更是中国文化要义中诸如“阴阳”、“流变”、“轮回”、“和谐”、“中庸”等价值观念的形态化身。松竹体十三行汉诗将中国数千年主流诗体的形式进行整合、重组,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逻辑,创立新形式,适当恢复汉诗押韵、对仗、调平仄的诗歌传统,并可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快速灵动反映现实生活,以典型的汉诗形态重铸汉诗诗魂,汉诗的文化传承通过形式创新找到了一条可以辨识的轨迹和道路。

2.诗体结构

十三行汉诗已形成了既定格式,出现了多种变体和一批创新作品,其诗体结构为:

采用普通话(国语)新韵,协调平仄,平(阴平、阳平),仄(上声、去声)

平平仄

仄仄平(韵)

仄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

仄平平(可押可不押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根据基本格式,可加以变通,具体如:

(1)格式。统一使用十三行(可双写,连写,倒写等)。

(2)对仗。除最后一行单行外,其它双出句采取对偶形式,可全对仗,可部分对仗,可用流水对等。

(3)全篇结构:起承转合  

起:1、2

承:3、4,5、6,7、8,9、10

转: 11、12

合: 13 

(4)押平声韵,亦可押仄声韵,亦可平声仄声韵互押。

(5)换韵。全诗可随语势语调换韵,换韵止于三转。

(6)不韵。情感直切真挚,可不韵,但整体情境周全,气格完整。

(7)雅不避俗,俗而能雅,雅俗共赏。

(8)语感当下,速传现实,美善真祥。

十三行汉诗按照这个创新形式,有力地与现代诗拉开了距离,确立了汉诗的当代新形体,同时它与古代汉诗的形魂相与一气,有力地拓展了现代汉诗的表现视域,可与当下生活实现快捷准确生动的对接,如最近出现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十首连写十三行体,在130行的篇幅内,鲜明生动地展现了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内涵,作品所书写出来的书法长卷,已为深圳博物馆永久收藏。

微信截图_20230927081428.png

  《改革开放四十年》书法作品,深圳博物馆永久收藏。深圳博物馆崔孝松先生为作者颁发收藏证书。拍摄者:岳顶聪。

(三)社会价值

“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的多方面理论阐释,可以以点带面提示当代汉诗研究者对于汉诗文化基因的充分关注,并从文化变迁和文化博弈视角,对现代新诗(自由诗)进行全面反思。近年来各种“新体诗歌”及“诗人”应运而生,社会上兴起的“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咆哮体”、“口水体”等“新体”诗歌在大众引起的巨大反响,无不说明了现代社会对于诗歌这一文化传播载体在新形势下的演变已经越来越为重视,但是,盲目跟风模仿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诗歌必然没有出路,当代中国诗人必须从自由诗的惯性思维中走出来,逐步确立契合汉字、汉语和中华文化内在演化逻辑的汉诗新形式,才可以逐步摆脱过于“泛形式”的西方自由诗的负面影响,创作出更高维度的“美善真”合一的当代诗歌。

  1. 做法

    (一)网络推广

        松竹体十三行汉诗诞生以来,创立者及研究团队利用互联网进行大规模的网络推广,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网站、博客、微博、抖音、小红书、网络诗刊、网络诗歌征文比赛、网络诗书画大赛等,吸引了大批的网民参与本诗体的创作、评论、交流体验、产品开发及文化传播活动之中,利用互联网将这种创新诗体传播至海外华人文艺圈,产生了积极的文化传播效果。

    (二)人才培养

          培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志于从事文化创新创业的大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的写作、研究和推广。

     

    微信截图_20230927082544.png

     

         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2020届研究生班同学参与松竹体十三行汉诗创作交流活动留影。拍摄者:金红艳。

     

    (三)创意产品

         以松竹体十三行汉诗为创意内核,通过创意设计开发文化产品,积极打造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开发了汉诗文化衫、汉诗文房四宝、汉诗艺术丝巾、汉诗乐器、汉诗书签等,本诗体文创周边产品还在进一步的开发之中。

     

微信截图_20230927083236.png

      以松竹体十三行汉诗为创意内核,通过创意设计开发之新汉诗白瓷茶杯。拍摄者:黄永健。

 

(四)创意书画

      将十三行汉诗与传统书画艺术进行融合创新,推出十三行汉诗书法和十三行汉诗“诗书画”作品,让十三行汉诗“诗书画”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民文信。微信截图_20230927083554.png

     十三行汉诗与传统书画的融合创新,本作为黄永健原创,已为深圳市光明文化馆永久收藏。拍摄者:戴全。

 

(五)创意展览

      十三行汉诗文化创意团队积极策划各种专题展览,如参加深圳文博会、高交会等高端展览展示,同时每年十二月作为“深圳创意十二月”的专题活动,举行十三行汉诗周年纪念展,吸引了大批的观众前来看展。

微信截图_20230927083736.png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深圳壹蝉美术馆展览现场。拍摄者:黄子纯。

 

(六)学术研究

     以十三行汉诗的创作研究为基础,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获得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立项题目“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研究”(立项号:19BZW13),本项目研究已经完成正进行项目结项申请。   

(七)学术推广

     十三行汉诗文创团队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国际展览,并分别在西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深圳大学、四川音乐学院、东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院校举行相关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2017、2019年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比利时安特卫普参加文化交流展览。

 

微信截图_20230927083852.png

     2019年6月21-23日,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研究团队赴重庆北碚参加“新诗形式美学对话会”。拍摄者:赵青山。

三、成效

(一)作品馆藏

      《改革开放四十年》十首连写十三行体,在130行的篇幅内,鲜明生动地展现了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内涵,作品所书写出来的书法长卷,已为深圳博物馆永久收藏;

(二)相关奖项

     十三行体汉诗文化衍生品获得了深圳第十八届高交会“优秀产品奖”、原创作品分别获得“南方诗选优秀作品奖”、“深圳大学建校35周年征文优秀作品奖”、“我的城市、我的大学,改革开放四十年主题征文一等奖”等;

 

微信截图_20230927084056.png  

     十三行体汉诗文化衍生品获得了深圳第十八届高交会“优秀产品奖”。拍摄者:郝云慧。

 

(三)作品数量

     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发表了大量十三行汉诗佳作。网上“十三行汉诗”作品总数在一万首以上;

(四)创作队伍

     江苏徐杉一人写作十三行汉诗数千首,周阳生、徐杉分别出版诗集,北京刘永国通过网络众筹出版了《2016年松竹体新汉诗年鉴》,收录全国数十位诗人300多首作品。网络诗人接龙写作《水浒传一百零八将》、《瑰丽中国一百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

(五)社会反响

     十三行汉诗艺术创作基地已经落户深圳市光明区新羌社区北岗村,作品集投稿“2021年寻找光明记忆”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以十三行汉诗《北岗村》为引言的散文《北岗有了艺术馆》获得二等奖。《十三行汉诗文化溯源展》、《十三行汉诗诞生八周年诗书画大展》分别在深圳壹蝉美术馆、深圳光明区文化馆展览,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深圳主流媒体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微信截图_20230927084255.png

 

     深圳著名主持人董超先生主持“十三行汉诗诞生八周年诗书画大展”开幕式。拍摄者:戴全。

四、探讨

     中国当代美学和艺术学由于长期受到西方理论和西方文化的笼罩,学理遮蔽,道理漫灭。理论迷失必然出现创作迷失、批评迷失。我们要用中华美学精神来提升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实践操作。文艺工作者需要加强对中华文化与民族哲学的了解,一个当代文艺从业者,如果唯西方的文艺理论马首是瞻,丝毫不关注也不去了解民族的哲学传统和美学精神,那么他就会用西方的文艺理论来肢解中国的文艺现实。换一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文艺创作者,如果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美学精神及哲学要义视若无物,那么他就很可能会用西方的文艺思想和文艺理论来主导自己的创作,创作者以西方“神性的维度和视角”来进行创作,批评者以“神性的维度和视角”来进行评论和阐释,那么就形成了“神性的创作”和“神性的批评”的话语场,中华当代美学艺术学现场就有坍塌为西方“学术殖民地”的可能。中华文化和中华哲学最重要的不是神性的维度,而是诗性的维度,所谓神性的维度,我们的理解实际上就是西方文化既从地理大发现之后,一直在向非西方进行文化延伸的维度,而所谓诗性的维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审美维度,这个美学维度是“大美观”、“美情观”和“美境观”的有机统一和整合。

     赵朴初先生曾经指出:“语言特征是一个民族在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可以随时代的迁流而变化,但绝不能硬性割断或任意强加。过去各种诗体,大致都起于民间,其音调之和谐总是先由人民大众于无意中取得,经过一定时间不自觉的沿用,著为定式,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格律”。格律可以突破,可以推翻,但推翻之后又必须有新的格律取而代之,而此新格律的形式,仍然要根据语言的特证,仍然要经过酝酿孕育的阶段,并且谁也没有把握何时可以诞生,更不用说长大成年了。而同时,人民又是随时都迫切需要诗歌的,“精神食粮”。在全新的、比较成熟了的、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真正喜爱欣赏的诗歌形式产出之前,应该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有这样一个设想:可否还是酌采人民原已熟习的传统的诗体,即诗、词、曲的形式,先解决群众的需要问题,并借此提高一般群众对诗歌语言的接受水平,同时,通过实践,检查在古典诗歌中究竟有哪些是还可以继承或可以借鉴的东西,为创造将来新诗格局寻找途径。

     十三行汉诗的诞生、发展以及其对于我国古代诗、词、曲、赋等诗性文体的创造性转化,符合赵老对于当代和未来汉诗诗体发展的设想。中华诗歌作为中华文化整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中华文化复兴的“造山”运动中,必须根据自已的文化遗传基因,结合时代的环境条件,再造自我,升华“境界”,刷新形象,彰显民族睿智和力量,不仅在诗歌领域实现诗性升维,同时在人类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发挥文化升维的作用。

 

微信截图_20230927084444.png

     “十三行汉诗诞生八周年诗书画大展”,2021年12月27日于深圳市光明文化馆开幕。拍摄者:黄永健。

本文标签:紫藤山文化十三行新诗紫藤山诗画黄永健教授手枪诗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网站分类
搜索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zitengshan.com 版权所有归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16121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