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山黄教授电话:15999638256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最新资讯 正文 最新资讯

【新诗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汉诗创新诗体课题研究扬帆起程!

紫藤山 2019-09-04 最新资讯 598 ℃ 0 评论

微信图片_20190904135052.jpg


网络写作的大众化、草根化和混杂化,使得当代自由新诗的话语霸权遭到了削弱,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上质疑、批评自由诗声音此起彼伏,加之从主流到民间,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定和创新激活也变成了时髦话语,80后、90后、00后新生代通过学校教育、社会耳闻目濡及出国留学、旅游、考察等途径,逐渐去除“后殖民时代”的文化自我矮化心态,各种新古典主义音乐、舞蹈、绘画、时装、影视、动漫等,又被纳入当代的审美视域,微信等短平快传播媒介改变了文学的写作习惯、阅读习惯、评价习惯和交流习惯,在这种情形之下,根深蒂固的汉语格律诗及其创新形式以其强大的文化惯性,呼应互联网时代的审美时尚,并呈现出“借屏书写”、“创新式样”和“传统回潮”等诗学风向。

上世纪1916年8月23日,胡适写下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两只蝴蝶》(原题《朋友》),发表在1917年2月的《新青年》杂志。自此之后,一个不同于汉赋、不同于唐诗、不同于宋词、不同于元曲、不同于明清小说的文体开始出现,这就是中国新诗的初始。


微信图片_20190904135428.jpg


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研究喜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近百年来,中国新诗经历了多次学术论争,到今天学术界重又不得不讨论新诗的“二次革命”和“三大重建” ——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正如当代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新诗的第一次革命是爆破,当下的新诗二次革命是重建——重建中华诗歌的固定形式,重建中华诗歌审美风范,重建中华诗歌的传播方式。虽然“重建”跟“革命”的含义不尽相同,我们理解的当代新诗“二次革命”是极而言之的言说方式,当代新诗的审美定势、无边界放任和远离读者乖违当下的接受现状,已经能够到了令人忧虑的地步,要动摇其根基,突破其将近100年来所建立的审美标准和写作范式,通过三大重建达到现代汉语新诗的创化和新生,这无疑类似于一场革命,其中诗体重建是当前中国诗学界热门话题,全世界的华文诗歌界都在热烈讨论。

纵观新诗的世纪演化历程,刘半农、闻一多、何其芳、穆旦、朱湘、戴望舒、徐志摩等诗人等现代著名诗人都在诗体重建上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新诗的诗体重建在上个世纪的进展比较缓慢,毛泽东的“迄无成功”说,也主要当指诗体重建。

近百年的新诗危机,从诗体看,也主要是自由诗的危机——太自由,正是当代新诗也是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等所谓新诗体的最大问题。太西化,正是当代新诗的卖点也是盲点。太哲学,诗歌终于被理念所取代。无论哪个民族的诗歌,格律体总是主流诗体,如英美十四行诗,日本的和歌和俳句、越南的六八体和双七六八体等,中国诗歌史上主要以三言、四言、五言、七言诗歌为主流,六言广泛运用于赋体,中国诗歌一直以格律形式代代相传,只是到了近代在西方话语的强力同化过程中,经由知识精英自上而下的“启蒙”、“灌输”,自由诗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严格地说,自由诗只是汉诗历史长河中的一条支流,这条支流融会中西,到今天因为过于西化源头缺水几至枯水断流,它必须再次一头扎进汉诗的历史主流中,调整方向,强健流体,起死回生。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当代新诗须要重新创立诗体形式,让诗歌回归汉语、汉字的文化轨道,回到文化自信时代广大读者的接受视野和审美期待中。


微信图片_20190904135536.jpg


新形势下新诗体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各种“新体诗歌”及“诗人”应运而生,社会上兴起的“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咆哮体”等“新体”诗歌在大众引起的巨大反响无不说明了现代社会对于诗歌这一文化传播载体在新形势下的演变已经越来越为重视。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以乐从诗”(上古汉代)、“采诗入乐”(汉代至六朝)和“依声填词”(隋唐以降)构成了一条发展的风景线。后来诗与音乐逐渐分离。这种分离以新诗的出现为极致。但是,新诗离开了音乐,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局限性。有识之士早在新诗的第一个十年中,就看到了创造新的适合现代汉语的诗歌格律的必要性,并且开始研究和试验。这就是说新诗的诗体建设那时候就已经开始,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理论上产生了闻一多的经典文献《诗的格律》,创作中形成了新诗史上朱自清在《新文学大系·诗集·序言》中所称的第一个“格律诗派”,留下一些至今堪称经典的佳作。

当代研究者对“现代格律诗”或“格律体新诗”的研究一直在往前推进, 许可《格律体新诗鼓吹录》中依次划分了“七种现代格律诗”,即五言、七言、八言、十言、十一言(按音步组合的差别再分为甲、乙二式)、十二言。邹绛《中国现代格律诗选》首次把格律体新诗分为五类:一、每行顿数整齐,字数整齐或不整齐者;二、每行顿数基本整齐,字数整齐或不整齐者;三、一节之内每行顿数并不整齐,但每节完全对称和基本对称者;四、以一、三两种形式为基础而有所发展变化者:以上四种类型都有格律地押韵。遵照一、三两种模式,但是不押韵或押韵却没有一定之规的。吕进所著《中国现代诗学》又进了一步,把新诗分为自由诗和格律诗,指出“只有自由诗,决不是正常的现象。”他将现代格律诗分为四种类型:一、每行字数相等的同字体;二、每行顿数相等的同顿体;三、诗节内部参差不齐,但各节模式相同,形成的对称体;四、以上三种之中不押韵的“素体诗”。


微信图片_20190904135625.jpg


新诗形式美学对话会

万龙生将现代格律诗分为三种类型:整齐式——每行顿数一致,字数相等或略有出入者,上承中国古代的五、七言等齐言诗;对称式——各个诗节节式相同,完全对称者,上承中国古代“词”;综合式——整齐的部分与对称的部分在一首诗中并存的作品。此外,还有四行体、六行体 、八行体、十四行体、外国原式(4433分节的意大利式与4442分节的英吉利式)、中国变式(符合格律体新诗三分法的多种体式),考虑到不押韵的“素体诗”是英国诗歌样式,汉语却是富韵语言,中国古代诗歌向有押韵传统,他把押韵作为必要条件,在现代格律诗中没有给予素体诗一席之地。

近年台湾诗人詹澈实验“五五诗体”,写了上百首诗。他这样解释“五五诗体”: 新诗百年,至今尚被质疑其正当性,常与古典诗的广被接受对比,主要论及的是新诗没有自己的形式,白话与口语的叙述常被说成是散文的分行,所以想为新诗的灵魂寻找一个健康合适的身体,或为其身体裁制一件适身的衣服。来自西方的十四行体不太适合汉字结构与东方思维,“五五诗体”则是与古典诗的押韵格律一样,来自于阴阳五行的思维,但没有押韵,每首诗五段五行,不超过五百字,第三段或三段的第三行,可为整首诗的诗眼或转折与变易,可由虚转实,由情转境,由超现实转现实等。新诗创立以来主要是白话的流畅的口语叙述,感性与理性兼俱,在一个方形与规矩中画着自由与自在的圆,且少有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注重诗的语感与美感,也以象征主义的形象思维维系诗的质素。这些正是他的“五五诗体”的特点及优势。


微信图片_20190904135721.jpg


国际比较文学高峰论坛会议

本课题在前人研究实验的基础上,对中国新诗诞生以来各种创新诗体进行全面爬梳,并从诗歌美学、文化美学和比较诗学等角度,对当代中国新诗诗体创新的成果、必要性、可能性进行研究判断。学术价值表现在对于中国诗歌美学的研究拓进和诗歌形式美学研究领域的扩展。应用价值表现于对于当代诗歌创作的理论启示和形式规约,强化诗歌写作者和接受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当代汉语诗歌写作更多承载文化正能量,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效对话,在“批评地吸收”和“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中华新诗体。

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中国新诗诞生以来各种创新诗体,包括台港澳、海外华人及外国人所写作的汉诗创新诗体、相关的理论和美学思想等;

(2)、总体框架:汉语诗歌发生史——汉语诗歌形式演变史——现当代汉语诗歌形式演变史——当代汉诗形式创新成果研究——当代汉诗美学;

(3)、重点难点:重点是当代汉诗创新诗体成果整理、归类;难点是如何对当代汉诗创新诗体成果进行诗学和美学及文化学阐释;

(4)、主要目标:准确描述汉诗诗体演化历史路径,分析辨别汉诗与外来诗体的美学差异,搜集至今汉诗诗体创新的重要成果,对当代汉语诗体创新成果进行诗学美学文化学三重判断,预判当代汉语诗体创新的未来路径。

思路方法 

(1)、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具体研究方法:除采用描述、归纳、分析、综合等常用研究手段之外,本研究还采用比较诗学、比较美学、跨文本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法。

(3)、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三年内完成,第一年(2019年8月——2020年8月),完成“汉诗诗体演化历史路径研究”并发表相关研究成果;第二年(2020年8月——2021年8月),完成“当代汉诗诗体创新的重要成果研究”,并发表研究成果;第三年(2021年8月——2022年8月),分析辨别汉诗与外来诗体的美学差异,对当代汉语诗体创新成果进行诗学美学文化学三重判断,预判当代汉语诗体创新的未来路径。

(4)、可行性: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诗歌理论、文艺理论、艺术学理论、比较文化学、比较诗学研究,并且具有诗歌创作及诗体创新实践体会,前期成果丰厚;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可以为研究提供文献资料和充分软硬件条件。


微信图片_20190904135810.jpg


创新之处

(1)、学术思想特色和创新:引起全球高度警惕的西方文化同质化危机同样给当代汉诗敲响警钟,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反本体论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人类情感在科技理性压迫之下出现的情感反弹、情感渲泄,其反美学反形式化理路在这样的世代是必然的,也是自为的,有它的合目的性和“形式因”,但是在一个拥有数千年诗歌美学传统的诗歌大国,移植这种带有原始野性思维的“泛形式主义诗歌”,必然会遭遇强大且持久的文化阻力,随着中国文明的重新崛起,作为中国新文明的重要象征符号的汉诗必然要重申它的文化身份、美学结构和形式标志,就文化心理结构而言,汉文化中的对立统一阴阳转化生成结构、起承转合轮回演化结构以及整饬统一以简驭繁结构模式等,必然要重新申张它的智慧魅力,诗歌外在形式亦必在遵循汉语、汉字美学逻辑前提之下,进行可能的创新和别造。

(2)、学术观点特色和创新:美情之美外显于美形,内发于美情结构,古希腊客观论美学,以“数理结构”、“圆”、“椭圆”等为终级形式因,后来又有所谓“比例、平衡、色彩说”、“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说”等,中国古代文论诗论中 “起承转合”、“平仄协调”、“抑阳顿挫”、“对仗工整”等,也是从外在形式上对诗文的美学规定,。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主观与客观天人同构,宇宙间的合目的性结构与人类的情感结构一而二,二而一,诗如画,除了意境追求二者不分彼此之外,今天已经分行书写并诉诸视知觉的汉语(汉字)诗歌,必须有形,自由诗分行书写,形式上自然与散文划清了文类界限,古代汉诗主要以“句数”(一句诗的字数)与总段数确立文类准则,如七律,以七言八句确立外在形体,西方标点及分行引进之后,七言八句加分行又成为今天的视知觉习惯,今天的自由分行新诗与散文的唯一区别只剩下分行,所以写出来的文句只要加上“分行”这个外形,就成了诗,并沿着西方的文化输入路线演化成为痞败不类的“口水诗”,如近年出现的“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咆哮体”等。中国哲学和宗教并不蔑视善美,由此诗词曲赋说部导善立美,举凡诗词典赋说部皆在崇真崇道的前提下,回向人生伦常之善和言辞文章之美,不回避生活现实同时又美言之,曲言之,喻言之。因此,当代汉诗回归美善、求真务实,自觉进行形式创新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类追求文明前进的诗学标志。
(3)、研究方法等特色和创新:本项目研究具有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对当代汉语诗体创新成果进行诗学美学文化学三重判断,另外本项目负责人已经具有自创独立成型的诗体创新成果——十三行汉诗,作为研究的重要参照。


微信图片_20190904135902.jpg


本文标签:十三行新诗紫藤山文化紫藤山诗画黄永健教授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网站分类
搜索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zitengshan.com 版权所有归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16121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