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咏诗,诗传大学
——读深圳大学潘海东等著《大学诗》感言
王美莹 黄永健
“学诗何所事,先哲写春秋。未欲名青史,相知到白头。情来随意趣,兴尽解烦愁。使得黄粱枕,笙歌不肯休”,这是《大学诗》中的一首五言律诗,读来古色古香却又亲切可感,朗朗上口。这个集子里选录的400余首诗、词、曲,是深圳大学《格律诗词写作》课程师生的部分作品。格律诗词课在深圳大学已开设了五年。在教学当中深入研讨了诗词格律的样式与时代的精神、文化的启示与格律的由来、诗词的变化与音律的原理、格律的规则与变通的空间、造化的神奇与对仗的哲理、形象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表意的精当与文字的传神等理论问题,并大量分析了古人的经典作品。该课程主张传统诗歌意境与时代情感体验完美结合,认为传统诗歌样式在今天的传承只有全面认识其继承性、时代性、群众性并努力践行,才可能发扬光大。虽然格律诗词“黄金”价重,我们不能把美的诗歌创作要素丢掉,但也应“容变”,在音律上要“知古倡今”,在格式上要“求正容变”。所谓“创新”,不仅指在音韵上、格式等形式上要与时俱进,在内容上也要与时俱进,中华诗词必须也能够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反映当代人的情感和生活。这个选集是为教学编的,既有课说的旧作,也有课余的新篇,有深宵不眠的苦思曲,也有手机、网络、诗社唱和的急就章。非常贴近生活,可谓是状今物、写今人、咏今事。
深圳大学能够开设格律诗词课不能不说这是一项很有魄力的文化创意工程。该课程得益于校长章必功教授的倡导,章先生是先秦文学专家,深解中国的诗歌之源、之雅、之化,他提出“诗歌可以离开大学,大学绝对离不开诗歌”的校园文化理念,为该课程应运而生鸣锣开道。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近现代以来历尽坎坷,先是”五四“其后“文革”,格律诗词几遇灭顶之灾,不用说社会上的平民百姓,即使身在大学里的教授都无法弄清哪个汉字姓平,哪个汉字姓仄?堂堂大学,堂堂教授,真真的有些大煞风景,因此现在的大学里开设格律诗词课对传承中华文化瑰宝格律诗词意义重大。
八十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一个伟大的教育理念:“以美育代宗教”,诗词写作就是美育的一种形式。通过课堂学习,同学不仅能掌握诗词的平仄,格律章法,进而对中国古人的审美旨趣有所了解,更且懂得了格律诗词唯其限制,才能产生精美的艺术品的作诗通则,音韵和谐、文辞雅致、表达凝练、意味深长,正所谓方寸篆刻,能展大千世界,学会限制之中的表达,通过精心的锤炼达到情与理、意与象、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正是文学艺术的必然王国。
中国文学导源于《诗》,春秋之时,赋诗言志盛行于朝聘盟会之间,贵族子弟皆以《诗》为必修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其价值取向,无疑是否定低俗而弘扬高雅,否定丑恶而颂扬美好,否定卑劣而礼赞高尚。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标志就是走向高贵和高雅,高贵和高雅是人类永远心仪的生存佳境。诗词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喜欢诗词,往往就是陶醉于美的享受,格律诗词具有内在的魅力,其内涵之深、形式之简、音韵之美、数量之多、普及之广、流传之久、影响之大,是许多其他文学作品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我们不能丢掉这个传统,如果不讲诗词格律,中华诗词就不成其为中华诗词,就会自我“异化”为别的文学形式。为此,我们说深圳大学开设格律诗词课对传承、普及和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瑰宝格律诗词的意义非同寻常。可喜的是开课四年来从学千人,通过系统学习、研磨、交流和创作体验,登堂入室者讽咏成诵,位列门墙者也深受感染,一卷《大学诗》,体现现出主讲教授潘海东先生辨正、融通、创新和进取的诗学观和诗歌教育理念。
《大学诗》的问世,让我们一干学子深深地领悟到诗词写作绝不困难,我们可以依照个人的兴趣选读古人的名作,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认真阅读和欣赏,半年之内必有小成,如果能得到高人指教,可能进步会更快,至于进一步的山高水低,造化修为,这就跟个人的禀赋及学力有关了。潘老师在其七律《学诗手记》里所谓“工诗三部曲”、“一趋四顾”、“百折千回”以至“破浪登云”的学诗经历何尝不是天下学子的共同的求学旨趣呢?诗词是一个丰富多姿的感情世界,是一种创意思维,欣赏诗词,往往正是欣赏一种个性,一种思想,对现代人来说,诗词可能是一个远古的世界,其实也是一个很现实的世界,如果我们有幸接触到诗词,更有幸对诗词产生兴趣,进而希望自我提升,表现对文化的承担,那么写诗填词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雅嗜了。欣赏陶醉于一刻心灵的静谧,偶然三五知己,清风明月,把酒谈诗,不知东方既白。活于当下,神游千古,淡泊情怀,那是何等的适意啊!叶嘉莹说过:“当生命遇上诗词、喜欢诗词,真真的锦上添花也,你的心灵将永远不老。”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