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山黄教授电话:15999638256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松竹体手枪诗 正文 松竹体手枪诗

徐杉的十三行诗

紫藤山 2020-06-28 松竹体手枪诗 783 ℃ 0 评论


前言

 

十三行诗的基本概念之一,就是文作只有十三句,各句自成一行。


十三行诗,见于西方诗、也见于新汉诗。


西方的十三行诗与十三行新汉诗,存在区别。


西方的十三行诗,在保证文作行数的前提下,没有其它的格式限制;十三行新汉诗,在保证文作行数的前提下,还有一定的规范约束。


这里所言者,是十三行新汉诗。


十三行新汉诗,又叫手枪诗。


由此,也可见格式、规范的存在。


十三行新汉诗的创始人,是巴马文化诗社深圳分社的黄永健。


十三行新汉诗的创始年代,是2013年。


显然,这是一个年轻的诗种。


但是,自创始以来,受到了青睐、得到了认可。


这,当然由于其合理性、优特点的存在。


年轻的十三行新汉诗,还没有形成完全固定的模式。


这一诗种,有着更多的发展、创新、完善空间。


在此,当特别提到徐杉先生。


徐杉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十三行新汉诗作家。


徐杉先生,佳作频出、精彩纷呈。


阅读徐杉先生的十三行新汉诗,既是享受、又是陶冶。


徐杉先生,对十三行新汉诗的发展、创新、完善,倾注了心血。


正是在诸如徐杉先生这样杰出诗人们的耕耘下,十三行新汉诗才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


阅读徐杉先生的十三行新汉诗,可以得到文学创作方面的许多启迪。


对此,分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述。

一·关于韵脚

 

绝句、律诗,都是近体诗。


其实,在广义的律诗中,包括了绝句。


绝句,只有四句。


如果改为八句,再增添一些相应的规则,就成了通常的狭义的律诗。


近体诗,对韵脚有严格的要求。


在近体诗中,偶句末要压韵,且一定是平声;


在近体诗中,除外首句,其他奇句末又都不能入韵,且一定是仄声。


十三行新汉诗,参照了近体诗在韵脚方面的规则。


然而,要求又没有那么苛刻。


在十三行新汉诗中,虽然偶句末也要压韵,但是也允许有个别出韵。


在十三行新汉诗中,对句末的平声、仄声,没有严格的限定。无论对于偶句、还是寄句,都是如此。


须知:在词作中,韵脚就不一定是平声了。


不同词牌,规定相异。


有些词牌中,韵脚取平声;有些词牌中,韵脚取仄声;也有些词牌中,韵脚兼有平、仄两种声调。


可见,词作中对韵脚的处理,与近体诗存在差别。


应该说,在十三行新汉诗中,却融入了词作中的这方面元素。


可见,在韵脚方面,十三行新汉诗既有对近体诗特点的吸纳、又有对词作特点的融入。从而,形成了自身发展中的特点。


这种师古而不泥古的做法,有利于作品的繁荣、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在徐杉先生的文作中,这些都得到了体现。


举徐杉先生的文作“春雨”为例:


“一帘雨


一道景


时而高唱


间或低吟


花木湿漉漉


草坪绿茵茵


洗涤喧嚣浮尘


滋润烦躁心灵


唤醒枯枝添新绿


浇洒万物开奇境


禾苗壮


气象新


一场春雨一片情”


偶句中,末字“景、吟、茵、灵、境、新、情”,韵音相同,但声调却不一致。其中,“吟、茵、灵、新、情”为平声,


“景、境”为仄声。


在此,多为平声,也有仄声。


奇句中,末字“雨、唱、漉、尘、绿、壮”。其中,“雨、唱、漉、绿、壮”为仄声,“尘”为平声。


在此,则多为仄声,也有平声。

二·关于句式

 

在近体诗中,讲究行句的格律。


也就是说:在近体诗中,对于句中每字的平仄声,有着特别的规定。


这种句式,不可改变。


否则,也就不是近体诗了。


这样的规定,导致了声调的起伏、节律的变更。


从而,利于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品赏优质的近体诗,可以体会出因于句式的特别的韵味。


然而,这样的规定,又对作者的写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规定,还对作品的韵味产生了趋向性限制。


从而,有时也会负面地影响到对文义的阐发、对情感的抒发。


所以,这样的规定,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作者把握得如何了。


在十三行新汉诗中,则没有这样的规定。


须知,在十三行新汉诗中,也并非没有格律的存在。


但是,在十三行新汉诗中,又并非是格律的先置。


在写作十三行新汉诗时,作者出于对文义阐发、情感抒发的需要,表现出随机的格律。


作者,把心中的旋律,表达于诗中、呈现于纸面。


显然,在行句中的格律问题上,近体诗与十三行新汉诗是一个格律的先置与随机的差别。


在写作十三行新汉诗时,作者无须考虑有先置的格律存在。


在句式问题上,十三行新汉诗又保留了近体诗、以及词作中的对称元素。


句式的对称,产生了对称美。


在十三行新汉诗中,相同字数的句,成双出现。


这种先天因素,就为句式的对称提供了基本的平台。


从而,在十三行新汉诗中,可以更充分地展现出句式的对称美。


这,当是十三行新汉诗在句式上的又一特点。


十三行新汉诗,有偶数字的句存在。


基本模式下的十三行新汉诗,二字句、四字句、六字句,都是偶数字的句。


而在近体诗中,非五言、就是七言,只是寄数字的句。


仔细品味,句之数字的偶、或寄数,在对文义的表达上也存在差别的效应。


十三行新汉诗中的偶、或寄字数句的同时存在,俾对文义的表达更加得心应手。


十三行新汉诗中的偶字数句的应用,又可看成是对古体诗的效法。


在古风诗作品中,多见四字的句。


欣赏那些作品,总会有一种特别的韵味。


这,当是十三行新汉诗在句式上的第三重特点了。


可见:十三行新汉诗在句式问题上,对近体诗和词作中的艺术形式,既有废止、又有保留和发扬;十三行新汉诗在句式问


题上,还存在对古体诗的借鉴。


在徐杉先生的文作中,把这些都活脱地体现了。


举他的文作“庆祝中国航天日五周年”为例:


“东方红


响太空


冲破封锁


初露峥嵘


探索宇宙迷


开启航天梦


嫦娥漫步寒宫


神舟遨游苍穹


航天儿女多奇志


国宝专家立丰功


赞英雄


上九重


再攀科技新高峰”


其中,“探索宇宙迷 开启航天梦”、“嫦娥漫步寒宫 神舟遨游苍穹”,就是完全对称的句式。


在“春雨”中,这种完全对称的句式,就多了。

 

“一帘雨 一道景”、“时而高唱 间或低吟”、“花木湿漉漉 草坪绿茵茵”、“洗涤喧嚣浮尘 滋润烦躁心灵”“唤醒枯枝


添新绿 浇洒万物开奇境”“禾苗壮 气象新”等,都是这种句式。


当谓:在“春雨”一诗中,除外为单句的末句,都保持了句式的对称。


“春雨”一诗,于句式的对称,有着较充分的应用。


尚需特别指出:


在“庆祝中国航天日五周年”中,有些句则保持了部分的对称。


譬如:“航天儿女多奇志 国宝专家立丰功”中,“多”与“立”两字,并不对称。


在部分句间保持句式的对称、在句间保持不完全的对称式态,是对句式对称原则的不相同实施。


这样,俾对称句式有了更宽的应用面。


所以,部分句间的对称、句间对称的不完全性,当视为是对称句式的补充、是句式对称应用的发展。


这些,在徐杉先生的文作中,有充分的体现。


当然,又不能因此说,从而降低近体诗中关于对称式态的严格要求。


两者,不可同一而论。


在作品中,偶字数句的存在、四字句的存在,则自不用多言了。

三·关于行文

 

在十三行诗的行文上,有纵向与横向的差别。


所谓纵向行文,主要指文中有着时间改变的因素。


文义的变化,与时间的变动相联系。


而所谓横向行文,则主要指时间因素对文义没有、或基本没有指导作用。


在横向行文中,文义的方面、文义的铺陈,存在于同一个时间点。


在徐杉先生的文作中,这两种行文方式得到完全的体现。


徐杉先生的文作“开卷有益”,主要是横向行文.


全诗如下:


“明是非


辨短长


开阔视野


启迪梦想


寻一处安静


捧一卷书香


丰富自身知识


充实人生行囊


增思益智少浅薄


知书达礼多涵养


驱愚昧


拨迷茫


广阔天地任翱翔”


诗中,“寻一处安静 捧一卷书香”,是说的“开卷”。


从对安静之处的寻,到一卷书的捧,有了行为的纵向表达。


其余的句中,则就都在说明“开卷”后的收益了。


而这些“有益”之处,并不具备行文中的纵向性因素。


行文的纵向性,在徐杉先生的作品“一壶谷雨泡新茶”中,有明显的表现。


全诗如下:


“辞暮春


接初夏


微风轻起


细雨飘洒


开垄栽山芋


整地点芝麻


待到桃李开透


牡丹尽显芳华


又是一年春将尽


不负韶光惜当下


听听雨


看看花


一壶谷雨泡新茶”


诗中,从“辞暮春”、到“接初夏”,从“待到”、到“又是”,展现出的是过程,有着显然的动态因素。在此,就有了

时间变更的因素存在。


而在差别的时间点,又有了“微风轻起 细雨飘洒”、又有了“开垄栽山芋 整地点芝麻”、又有了“桃李开透 牡丹尽显芳华”的不同画面。


显然,此诗中虽以纵向行文为主体、为纲领,但其中也包涵了横向行文。那些在一定时间段下的行为,就都是实际的横向行文。


末四句,,“不负韶光惜当下”的“听听雨 看看花”、“一壶谷雨泡新茶”,也是横向行文。


可见:在纵向行文中,往往包涵了横向行文;在横向行文中,也往往包涵了纵向行文。


纵、横向行文,往往综合存在,只是以何者为主体而已。


两种行文式态的合理结合,俾整个诗作显得活泼生动,而不至于呆板硬涩、或没有了平稳着陆。


这样的行文式态的合理结合、及其产生的良好效应,在徐杉先生的文作中,都得到了完全的体现。

四·关于文体

 

在十三行新汉诗的基本模式下,首两句均为三字。依次,每两句增加一字。直至出现七字的句,又重新恢复到三字的句。


末尾,则以一行七字的句结束。


但是,十三行新汉诗的文体,又不唯此。


在基本模式下,十三行新汉诗的文体有着多样的变化。


此,也俾十三行新汉诗充满了生机。


双十三行新汉诗,是文体变化中的重要式态之一。


所谓双十三行新汉诗,就是相同字数的句,句数从二改变为四了。


当然,这样的变动是为了适应内容和表意的需要,而非刻意的表式。


徐杉先生的“洛阳牡丹甲天下”,就是双十三行新汉诗。


全篇如下:


“娇魏紫


贵姚黄


起自隋


兴于唐


谷雨初绽


立夏盛放


一身刚柔


几多豪爽


违逆犯媚娘


抗旨贬洛阳


品行甲众魁


气节超群芳


天姿清新艳丽


国色纯洁端庄


不畏强权高官


只为暮春争光


一枝独秀十里香


满园齐开万人赏


傲立春夏称第一


雄居天地号无双


隐羞面


含醉妆


色香全


花中王


千年帝都迎嘉宾


八雅文化谱新章”


诗中,涉及到了洛阳牡丹的色质、姿态,涉及到洛阳牡丹的花期,涉及到牡丹在诸花中的地位,涉及到洛阳牡丹的历史、典故,涉及到牡丹与中华文化的相关,涉及从精神、气质、品行、人格的提升层面来品赏洛阳牡丹,涉及到洛阳牡丹在国内、外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对如此多内容的恰当表达,要求了对文体的调整。


徐杉先生,恰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其实,对于基本模式的十三行新汉诗,还可以改变成其他的行式。


或者将各不同字数的句,句数均减少为一;或者将各不同字数的句,进行数目的其他式态扩充。


这些,也仍然是出于对内容和表达的需要。


十三行新汉诗在基本模式的前提下,不但可以有行数的调整,也可以有字数的调整。


这,主要着眼于十三行新汉诗的起始字数。


对于起始字数,除外三字,也可以有减、或增的改变。


起始字数的减,有减至一、或二的不同。


常见的减数,是起始字数改为二。


起始字数的增,也没有肯定的限制。


但是,又总不会增数太大,因为那样会导致后继文句的过长。


十三行新汉诗,又可以颠倒的式态出现。


这样,末句成了首句、首句则成了末句。


十三行新汉诗,还可以对接的式态出现。


在以尾对接的情况下,就出现了相背存在的两首十三行新汉诗的组合;在以头对接的情况下,就又出现了相对存在的两首十三行新汉诗的组合。


在这样的文体中,就又有了词作的影子。


两首十三行新汉诗的组合,如同词作中的上阙、下阙。


从而,可以表达相差别的文义。


可见,在承认基本模式的情况下,十三行新汉诗有着诸多的灵活的文体、有着诸多的式态表现。


这些灵活的文体式态的应用,当然也都是出于内容与表达的需要。


在这方面,徐杉先生提供了许多实际的文作。


有可能,不妨去认真阅读徐杉先生的关于十三行新汉诗的专著。

结语


徐杉先生的十三行新汉诗,还有许多方面的优特点。


譬如,内容涉及面的广泛。


他的写作内容,涉及到家乡的名胜古迹、名人逸事;


他的写作内容,涉及到家乡的风俗习惯、事故人情;


他的写作内容,涉及到家乡的井巷街市、河流桥梁;


他的写作内容,涉及到家乡的大众百姓、衣食住行;


他的写作内容,涉及到家乡的历史变迁、发展腾飞;


他的写作内容,溯源远古、跨越历史;


他的写作内容,涉及天文、关系地理;


……。


徐杉先生的作品,接地气。


他的作品,来源于实际、扎根于生活。


徐杉先生的作品,与那些无病呻吟的文字、失却高雅的笔墨,完全不同、天壤之别;


徐杉先生的作品,健康积极,敞亮心扉、催人奋进。


虽然,徐杉先生不是十三行新汉诗的首创者。


但是,徐杉先生对十三行新汉诗的发展、提高、完善,却倾注了心血、做出了贡献。


应该说,他是十三行新汉诗的开拓群体中的一员、领军人物之一。


在此,权且欣赏他的作品“海棠花”,作为此文的结束语。


全篇如下:


“挂枝头


着红妆


叶茎翠绿


花蕊嫩黄


悄悄含苞放


淡淡扑鼻香


燃烧一团火焰


增添无限风光


千朵万朵争春色


满园花开竞芬芳


寄相思


寓断肠


风流雅致唯海棠”


作品,处辞细腻、文句隽永,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在这篇作品中,包涵了十三行新汉诗中的许多的优特点,

窥斑见豹。


由此,也可见徐杉先生超凡的文学造诣。


徐锦顺,是他的学名。


徐杉,则是他的笔名。


在小学、中学时,徐杉先生都是我的同学。


当然,并不在一个班级,又是美中不足、无补遗憾。


恭祝徐杉先生:


在对十三行新汉诗的创作和探索中,“更上一层楼”!

(备注:

本文置图来自网络。

侵删。

谢谢。)


本文标签:紫藤山文化十三行新诗紫藤山诗画黄永健教授手枪诗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网站分类
搜索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zitengshan.com 版权所有归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16121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