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山黄教授电话:15999638256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正文 学术研究

艺术参与当代中国城镇化建设

紫藤山 2020-08-09 学术研究 678 ℃ 0 评论

艺术参与当代中国城镇化建设

Art particip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Urbanization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黄永健

Yongjian,Hunag;Limiao;Huna;Tingting,liu;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enzhen University

摘要:中国的城镇化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在继续推进,中国在扩散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模式的同时,也一并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地方化和全球文化的本土化,也即我们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化的融合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特别是本土艺术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表现为:1、艺术建构中国新型城镇人文精神;2、艺术引领城镇文化发展方向

 

Absrtact: With the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China's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advance, while spreading Western values and lifestyles, it is also committed to the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global culture, which is what we call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this process, art, especially local art, played and will continu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ts manifestations are as follows: 1. Art constructs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new Chinese cities and towns; 2. Art lead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urban culture.

  关键词:城镇化;现代化;本土化;艺术参与

Key words: urbanization; modernization; localization; artistic participation.


微信图片_20200809093456.jpg

           

一、城镇化与现代化

艺术通过自我创新构建为中国当代艺术文化,即中国传统的各个艺术门类通过创新转化,发展成为具有地方性和国际性的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戏剧艺术、文学形式等,传统所无而新近生成的艺术形式如影视艺术、动漫艺术、多媒体艺术、数字艺术等,发展成为国际性和地方性相统一的中国当代影视艺术、动漫艺术、多媒体艺术、数字艺术等,实现了现代转型的传统艺术和不断生成的中国艺术新门类,合为一体,共同成为承载当代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文化实体,成为中国当代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有机构成。同时,中国艺术精神和人类的艺术文化通过其正能量发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发展。

当整个世界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后工业化和信息化转型之时,中国也在谋求民族的富强,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创新。按照十八大的既定目标,我们可以将中华文化复兴看作是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即两个百年的发展战略构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21世纪20年代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的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现代化(Modernization)遭遇来自西方和非西方人士的学术质疑,但是,现代化是无可逆转的,由现代化所带来的现代性(Modernity)——社会结构分化、都市化、工业化、市场化、世俗化、民主化等,看似天经地义,实际上却也天生弊端,而正是因为现代化具有不可逆转性和天生弊端,正在走向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西方和非西方社会,才获得了谋求现代化、反思现代化、完善现代化的可能性和战略机遇。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并没有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但是中国的现代化与世界上很多非西方国家一样,通过城市化(都市化、城镇化),获得了现代化先发国家常见的特征。

方兴未艾的当代中国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以及特色小镇建设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标志,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既是国民精神的现代转型,也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现代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中国当代城镇化建设发生于上世纪50年代,[i]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当代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

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ii]

     2007年以来,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特色小镇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战略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重要决策。[iii]

中国城镇化推动当代社会的结构性转型,但是在崇洋媚俗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中国城镇化出现了可以预见的问题和难堪,如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等。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学者马光远在其《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一文中指出:

站在国家现代化和大历史的视角,中国的城镇化无疑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城镇化的完成,意味着中国5000农业文明的正式落幕,中华文明正式与国际城市文明接轨,如果这样的城市文明,有山有水有乡愁,则无疑会成为人类城市进程历史上最浪漫,最成功的范例。城镇化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性任务,如果顺利推动和完成,必将对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政治的改变产生革命性的影响。[iv]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的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是85%,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在95%左右,美国是97%。[v] 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vi]未来二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为了支撑中国未来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百分之七十五左右,才能满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要求。[vii]


微信截图_20200809094111.png


图片来自http://www.mofangge.com/html/qDetail/08/g3/201408/

可见,从新农村建设到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再到当前的特色小镇建设,中国社会的转型升级处于稳步推进之中,当下的城镇化建设且有加速提升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的第一观感是“many new buildings!(很多新的建筑),这些新建筑便是如同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高楼大厦、小区建筑群等,从中国必须发展人类必须发展演化的大方向来看,中国以及世界上非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都市化无可厚非,但是正如西方学者帕森斯指出的那样, “既使在相互依赖的世界中,诸社会也不是彼此复写的副本,它们在世界共同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viii]当代世界文明对话与文化求同共生的大趋势已昭然若揭,一方面是咄咄逼人的现代化、全球化浪潮,其来势是如此迅猛,以致任何文明体和民族国家都难以置身事外。另一方面,正在加速演化的各文明体和民族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自觉地伸张各自的民族文化,提升各自的文明的文化地位,要求在这个有趋同倾向的世界上享有自己的文化权力和权利,希望给全球化打上自己文化的烙印。事物发展的特征是,越是现代化、全球化,各文明体或民族国家便越是强调自身文化,不仅相对被动的东方这样,而且较为主动的西方也是如此。[ix]现代化和全球化带来了全球范围的地方化和本土化。

中国的城镇化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在继续推进、中国在扩散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模式的同时,也一并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地方化和全球文化的本土化,也即我们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化的融合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特别是本土艺术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快速推进的中国城市化、都市化浪潮,中国领导人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要避免文化的同质化,要留住民族的文化根脉,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保护方面应汲取传统智慧,正是在这种人文语境之下,艺术对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升级的正面作用得以突显。



微信图片_20200809093540.jpg

 

二、艺术建构中国新型城镇人文精神

城镇化和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中国文明迈向文化更高境界的必由之路。但是,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仅仅将城镇化看成“经济事件”,[x]而不顾及城镇化过程中人的现代化,只追求GDP,而漠视当代城镇人文精神建设,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就不是完整的现代化,更不是完美的现代化,目前已经出现的城镇化弊端——千城一面,环境污染,传统流失,贫富对立,诚信丧失,道德滑坡,幸福缺失,创新乏力等等,已足以引起国人的警惕。根据十八大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发展理念,2016年以来中国又提出“特色小镇”的城镇化发展思路,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xi]其中的“特色鲜明”、“人文气息”、“环境优美”等都离不开艺术的积极干预,艺术以其生动鲜活的情感力量和审美力量,介入当代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发挥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哲学等其他文化无法取代的正能量作用。

首先,艺术文化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和本土艺术可以发挥文化校正功能,当西方各

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随着中国城镇化浪潮蜂拥而至之时,当代中国的城市空间弥漫着“唯洋是从”的所谓时尚文化风潮,青年人以洋腔洋调洋服甚至韩腔韩调韩服为荣,建筑崇尚西洋风,日常生活追求享乐主义,待人接物功利至上,工具理性大行其道,资本主义城市城市生活中常见的孤独、焦虑、绝望、焦虑、怨恨、自闭、歇斯底里以及自残、自杀等“幽暗现象”,幽灵一般挥之不去,如果我们的城镇化通向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末世景观,那还不如不要城镇化。西方现代社会的“城市病”肇因于启蒙运动以来的科学理性主义、实用工具主义对于人性的残酷宰制,现代人后现代人类面对科学理性主义对人的主体意识宰制、异化,出现了所谓主体的消失、灵魂家园失守的生存困局,甚至出现了以“不确定性”、“零乱性”、“非原则化”、“无我性”、“卑琐性”等为表现特征的无意义的生存空间,[xii]在这种情景之下,人类则更需要艺术、神话和宗教的慰籍。艺术没有国度,艺术的情感性以及情感直观性可以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对人类精神实施深度抚慰,大都市的歌剧院、电影院、音乐厅、音乐广场、街头音乐以及个人性的音乐、影视、视屏、文创及艺术欣赏活动,都给当代的城市人群以感性的补充和理性的指引,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雕塑、音乐喷泉、园林景观等等都给劳碌的人群以无处无时不在的精神慰藉,许多国际性和地方性的城市甚至当代的乡镇地域都有意识地举办“诗歌文化节”、“国际民歌节”、“时尚艺术周”等,安徽肥东北斗镇因历史遗留曹植衣冠冢,近年举办“曹植文化旅游节”,这个僻处江淮丘陵腹地的地方小镇因此而充满了艺术的光晕和文化的情调,[xiii]国际大都市深圳每年举办“文化艺术博览会”、“读书月”、“创意十二月”等,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当代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产生的积极地作用。

在中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香港,国际艺术和传统艺术并行不悖,许多人称港台新武侠小说为“成人童话”,童话几近神话,虽荒诞不径,但是对于处在一个充满了多重视角、充满了怀疑与讽刺、不安与焦虑、传统世界观支离破碎的现代社会的大众来说,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稳定,使人心安的经验空间。如今散布在中国广袤领土上的众多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如少数民族艺术、民间艺术、乡土艺术、平民艺术、大众艺术、通俗艺术等却能够通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方式,让我们从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中回归感性直悟,在情感的激荡迂回状态中,反思西方文化的理性偏颇之处,以人类本真的情感和情感形式来纠正西化浪潮的偏颇之处。[xiv]山东高密东北乡充分利用莫言的乡土文学作品打造本土“红高粱文化”,莫言小说及电影《红高粱》中半是传说半是虚构的本土风俗、本土说唱(《颠轿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构成了“红高粱影视基地”的文化基调,围绕着“红高粱文化”所形成的“红高粱大酒店”、“影视基地”、“莫言故居”等,共同构成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化氛围,而这种来源于乡土又超越于乡土的人文氛围,可以助力走向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当地居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御城镇化过程中的必然出现的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红高粱文化”是当地人无比珍惜的一段“乡愁”,通过旅游观光体验、网络传播互动,高密人留下来的一段“乡愁”,成为来自全国以至世界游客的精神归宿。

随着文化创新运动的兴起,学术界普遍认识到东西文化各有千秋,文化创新需要取长补短,中国传统艺术和地方艺术承载着优秀的中华文化智慧和具有普适价值的文化内涵,因此因地制宜激活传统艺术和本土艺术,或者在传承传统艺术和本土艺术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二度、三度创新,让传统艺术和本土艺术脱胎换骨,渔化鲲鹏,并通过当代艺术形式加以转化、传播,传统艺术和本土艺术中所承载的优秀文化基因就可以直接或间接的融入当代生活,并潜移默化地消解冲淡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大到省市小到县镇乡的地方艺术如戏曲、民歌、舞蹈、歌谣、绘画、手工艺以及民俗、节庆活动等,在城镇化过程大量流失,古民居、服饰、建筑、民间婚嫁礼俗甚至饮食习惯在现代化浪潮中被视为“落后文化”被扫地以尽,全球化时代,本土文化艺术灵魂觉醒,传统艺术和地方艺术以及其中所包涵的正能量,正有力地发挥其文化对话、融通和建设功能。

作为民间礼俗之一的婚俗包括其中的说唱音乐、舞蹈、服饰等,属于传统礼乐文化,至今依然存在于民间,例如湖南嘉禾婚嫁礼俗既有维护传统文化中有关男婚女嫁、孝敬长辈、和睦亲爱等内容,同时,也有突破封建礼教,大胆表示苦闷和抗争的内容。研究者指出,在嘉禾伴嫁歌中,就有一些突破了传统的“礼”的界限,甚至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礼教、彰显出对封建礼教的反叛的内容。《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其中,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礼乐制度主要就是用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包括君权、族权和神权。在封建社会,广大妇女不但要受到君权、族权和神权的压迫,还要受到夫权的支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宗教礼法,像一根根绳索束缚着她们,她们平时只能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但是在嘉禾,唯有在伴嫁歌堂这个只有女性存在特有的空间里,女性却被赋予特权用歌声倾泻她们内心积压的苦闷,甚至公然在喜庆之礼时,以这类“非礼”痛快淋漓地控诉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对女性的迫害,向封建礼教发出大胆的挑战。[xv]以嘉禾伴嫁歌这样的本土艺术融入当地的新型城镇或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工程,它的本色鲜活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有力地促进当地的城镇人文环境建设和人文精神升华。

其次,优秀西方艺术所承载的优秀文化理念如男女平等、民主法治精神、生态美学理念以及科学世界观等,可以助力我们清理中国当代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积习”——迷信心理、权力崇拜、重男轻女、人类中心主义、斗争情结、圈子文化、厚黑学等等。如深圳的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及其阶段性成果就具有示范性意义。深圳城市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于“深圳十大观念”, “深圳十大观念”既有价值突破,也有文化传承。其中所包含的主要关键词如“金钱“,”效率”、 “实干”、“敢为”、“改革创新”、“读书”、“宽容”、“市民”、“文化权利”、“玫瑰”、“余香”、 “深圳人”等,蕴含着一个有机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既有对于传统中国的价值体系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公有制价值的突破,也有对于传统中国的价值体系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公有制价值中有价值部分的传承光大,“金钱“,“效率”、 “实干”、“敢为”、“改革创新” 、“市民”、“文化权利”这几个关键词是经过反复辩论并经过深圳特区的经济建设成果的实验证明后,被确立下来的价值指标,它们直接颠覆了传统农耕中国的诸如“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为而治”、“祖宗家法”等主流价值观念,这些价值意识是从西方包括港澳进口深圳,并迅速影响内地,而其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西方文化中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依然具备普世性,我们不能用传统的“老花眼镜”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显微镜”看待西方文化,特别是其中有价值的精神理念。众所周知,深圳改革开放之初,就以“敢为天下先”的干劲和闯劲,冲破姓资姓社的无谓争论,大胆引进国外的管理模式和治理模式,同时,深圳又以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势,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大胆创新升级,大芬油画村落户布吉,版画产业落户观澜,深圳大剧院、大家乐舞台、歌舞厅、酒吧文化、咖啡文化以及当年中国现代诗“86深圳大展”等等,这些艺术事项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深圳人的精神现代化和精神环境的现代化。

 

三、艺术引领城镇文化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还在继续探索之中,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语境决定了中国

的城镇化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而城镇化的现代化背景和未来愿景决定了中国的城镇化必然会沾染现代性中的负面因素,比如阶层分化、人欲膨胀、工具理性抬头、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甚嚣尘上、物质至上以及娱乐过度、单面人等等,同时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依然会导致腐败滋生、权贵意识回潮等问题,物质现代化只是半个现代化,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和美学化,而且实现了超越于西方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中国人的现代化和美学化,那才是中国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乃至现代化的大功告成。城镇化过程中中国人的现代化和美学化离不开艺术的积极参与,不管是西方艺术还是非西方艺术,其“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和“以情成人”的精神力量,都是我们在走向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要素。


微信图片_20200809093551.jpg


20世纪早期,梁启超提出用小说塑造新民,实际上就是用艺术来推动中国人的精神的现代化,梁启超认为人人成为“美术家”必无可能,但是通过“趣味教育”,人人可成为生活向上并能够享用艺术的“美术人”,[xvi]。蔡元培提出以艺术代替宗教提升中国人的精神素质,在一个艺术的国度,人人以情度理,以理约守,和平相处,美善共容,共守道德的底线,艺术行不言之教,艺术就是没有教堂的宗教,宗教就是诗韵朗朗的艺术。孔子《论语·泰伯》谓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诗和乐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梁蔡的以艺术立人立国的思想实际上与中国诗教乐化传统一脉相承。

有学者研究指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尤其应重视传统艺术的国民教育和文化涵育功能,积极推进传统礼乐文化的转型升级。当今世界是城市世界,城市文化是当代世界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的中心和主流,一方面,城市文化与生活方式迅速打断了传统农村、乡镇蔓延千年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具有无所不在的文化霸权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在后工业社会中,城市既是文化信息生产、交换与传播的中心,也是受各种信息冲击、干扰和影响最大的地方,其在文化上积极的引领作用与消极影响都十分明显,因此,把城市文化建设作为文化研究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性任务,符合我国的现实需要与长远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共同问题是“在物质建设上的最高成就以及社会人文中的最坏状况”。我国近年在城建上“大跃进”和文化消费的“三俗”问题也是如此。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其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向善而在”与“为美而活”。前者用来调节生产秩序、规范行为,避免城市社会解体;后者用来调节情感,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从而兑现“美好生活”的“城市承诺”。从原型上讲,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礼乐制度”高度一致。从现代西方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看,其长处在于建立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城市管理体系,但由于“制度”“规范”仅相当于“礼”,与之相伴生的则是城市个体的焦虑与压抑生活。为使紊乱的人际与社会关系重新有序化,我国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但这也仅相当于“礼至则不争”,而未能做到“乐至则无怨”,在使城市人感到幸福和快乐、有价值、有意义和有梦想方面缺乏战略设计和手段。在“十三五”时期,在大力推进“以德治国”“以文化人”的同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辟出“为美而活”“以乐感人”的新方向,对于完整地重建中华礼乐文化十分必要。当然,这个重建不是“照搬古代”,而是以中华礼乐文化的现代转化为前提。从“礼”的角度讲,关键在于破除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封建文化体制,实现从“乡土中国之礼”向“城市中国之礼”的版本升级,在这一点上我们仍需要学习西方的城市与社会管理经验。从“乐”(艺术)的层面上看,主要是应对甚嚣尘上的西方消费文化及腐朽生活方式的挑战,在正确认识、理性肯定当代人消费欲望与需求的同时,又把它限定在合理和可持续的范围内。而后者正是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精髓,因而与前者不同,在文化价值与生活方式上,在更高历史阶段上重建和回归传统,应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主要方向。[xvii]

有的学者指出,如果我们要袭用“礼乐文明”一词来代表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秩序精神的话,那么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还需要为礼乐文明增加新的内涵,比如要让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现代性精神价值成为新的“礼乐文明”内涵。上述这些观念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核心准则,应该增添到中华文明传统中并且形成最大共识。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抵御各种变相的等级观念、繁文缛节卷土重来,并重塑符合新时代精神的礼乐文明,不过这还有赖于我们对社会的核心价值予以认真审视并求得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另外,新的“礼乐文明”还要努力不复成为混淆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生活规则,让公私之域界限分明。礼乐文明的现代性转化,不可能仅通过建立新的“典章”来完成,更绝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对中国古典“礼乐文明”和现代“民主法治文明”都抱有好感的人们在理论上和日常生活中进行长期而深入的探索。[xviii]

     总之,中国当代的城镇化必须在转化传统和借鉴新学的前提之下,开创其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中国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十二个价值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其中的“文明、和谐、自由、平等、诚信、友善”都是承载着东西方优秀文化基因的价值准则,并且和艺术对于人的教育涵成具有深厚的内在关联,城镇化带来富强民主、公证法制、爱国敬业,确立现代中国之“礼”——向善而在,同时,城镇化还必须带来社会的和谐、文明、自由、平等、诚信、友善,确立现代中国之“乐”——为美而活,生活地更加幸福美满。有学者指出中国当代美学既从引入西方的“粹美”、“唯美”也即理念之美的维度之后,中国美学实现了并在继续强化其“人生论”美学的实践深度,[xix]人生论美学紧贴中华美学“主情论”的思想文脉,升华了传统“德情论”的理路意向,知、情、意合一,真、善、美同构,超越“唯美”、“粹美”,试图打通主体与客体、超越与当下的美学“鸿沟”,从主体的当下生活语境中,不拘形迹,抉发幽微,从人生的“活感性”中,触发意象,妙通理路,圆成艺术实境,从而实现主体精神的审美跃动和现实生活的审美升华。走向城镇化以至现代化的中国人在人生态度和生活状态上应该是“艺术的”、“审美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规划、建设城市、城镇、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艺术的自觉和美学的自信,并通过广泛动员和全体参与的艺术活动、艺术创造、艺术工程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动态平衡发展,调和人类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冲突,从而生成既真且善并美的“人间乐土”。

微信图片_20200809093547.jpg




[i]  国际上通常用“Urbanization”一词指涉城市化,实际上很多国家的“镇(Town)”很小,或没有“镇”的建制,因而,“Urbanization”往往仅指农村人口向城市(City)转移和集中的过程,古称城市化,中国历史上就有镇的建制,许多镇的人口和规模与国外小城市基本相当,人口不仅从农村向城市,也向城镇(Town)转移,这种情形是由中国独特的历史、政治、文化和制度等要素共同形塑的,因而,中国习惯上将“Urbanization”译为城镇化,或者城镇化和城市化可以互用。参见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3013年第1期。

[ii]  http://baike.baidu.com/

[iii] 徐选国:《人本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质、特征及其可能路径》,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iv] 马光远:《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

[v] 参见 http://www.mofangge.com/html/qDetail/08/g3/201408/cxagg308288106.html

[vi] 参见 http://www.ciudsrc.com/new_chengshihualv/gedi/2017-01-23/110677.html

[vii] 参见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8739201.html

[viii]  参见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页127。

[ix]  同上,页200

[x] 马光远:《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

[xi] 宋鹤立:《特色小镇为何而建》http://urban.people.cn/n1/2016/1107/c397284-28840923.html

 

[xii] 王潮.:《后现代主义的突破》,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页35

[xiii] 该文化旅游节贯穿全年,包括第三届曹植诗歌节、“最美八斗”图片评选、八斗路名征集票选、曹植文学作品书法邀请赛、建安文化学术交流会、瓜果采摘节等活动。作为系列活动之一,第三届“中国·曹植诗歌奖”评选活动在开幕式现场举行了颁奖仪式。这项以“八斗镇”和“曹植”为创作中心的诗歌评选活动,自2014年举办首届大赛以来,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累计收到海内外参赛作品近万首(章),成为肥东县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除此之外,开幕式现场还准备了美味的特色农产品可供游客品尝;当地绵延不绝的二万亩桃林,十里桃花落英缤纷,静待游客观赏;而三步两眼井、八斗老街、曹植衣冠冢和吴氏国公祠也是前来游览市民好的去处。参见http://ah.people.com.cn/n2/2017/0326

[xiv] 黄永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地方艺术和本土艺术》,载《深圳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xv] 蒋笛:《民间礼俗对礼乐文明的继承与反叛》,载《求索》,2012年第10期。

[xvi] 金雅:《人生论美学传统与中国美学的学理创新》,载《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2期。

[xvii] 刘士林等:《“文以载道,富而好礼”——“十三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题研究》,载《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xviii] 朱承:《礼乐文明与生活政治》,载《中山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xix] 金雅:《论美情》,载《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12期。


微信图片_20200809093559.jpg

本文标签:紫藤山文化十三行新诗紫藤山诗画黄永健教授手枪诗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网站分类
搜索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zitengshan.com 版权所有归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16121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