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山黄教授电话:15999638256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正文 学术研究

十三行汉诗•诗书画创新之维

紫藤山 2021-07-18 学术研究 970 ℃ 0 评论

十三行汉诗诗书画创新之维


image.png

十三行汉诗诞生于中国文明由弱转强的二十一世纪,目前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创作者,影响及于海内外,十三行汉诗从“汉语性”、“汉字性”、“文化性”等方面突出其诗体优势,在中华诗词演变史上,它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精神重建”、“诗歌归位”和“文化升维”等三个方面。

image.png

微信截图_20210718100305.png

这完全是“梨花体”的写法,但是,仿佛神助似的,在手机屏上,又出现了两行四言诗,接着两行五言、两行六言、两行七言、诗是两行两行发给同学的,或许是作者感到应该回应前文,最后又回归三言,最后一行为七言,作者为了缀合全诗,把刚刚发出去的七段诗句(共十三行),通过复制粘贴整合为完整的一首诗,刚好填满了微信手机屏,变成了下面的形状:

     怎么写

   愁死鬼

   手执圩灯

   伊人等谁

   终南积雪后

   人比清风美

   古今聚少离多

  长恨望穿秋水

   知音一去几渺杳

   暗香黄昏浮云堆

  不如归

   不如归

   好梦君来伴蝶飞!


     十三行汉诗的特点



十三行汉诗形体起伏跌宕,前后照应,最后一行独立七言诗句作为全诗的“提振”,形成“高潮”、“诗眼”,并圆成全诗的情境氛围,因为前面十二句两两成对,相当于六个联句,因此,这最后一行犹如前面六个联句的总横批一样,发挥提纲挈领的提振作用。十三行汉诗整合我国传统从三言到七言的主流诗体,一首十三行汉诗刚好填满手机屏,形式别致,样态新出,且可以产生多种变体,诞生六年多来,得到网民的广泛认可和写作参与,影响及于当代诗歌理论界和海外文坛,从文化演化的逻辑立场上来看,这个带有传奇般发生学故事的新诗体,是手机时代中国五千年文化道统和诗歌学统,按照汉语和汉诗的演变逻辑,在手机微信时代的及时发声和优美显现——五千年诗歌文化的一个华丽转身。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第二部分    诗歌创新


  十三行汉诗的诗体结构


手机微信催生出来的十三行汉诗,原创形式为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三三七共13行,考虑到我国古代并有二言诗(《弹歌》),可以变形为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二二六共13行,中国诗歌史上主要以三言、四言、五言、七言诗歌为主流,六言诗不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诗广泛,但是骈赋,词曲中六言诗句比比皆是。十三行汉诗既不同于闻一多的“三美体”,又不同于当代九言、十一言体等,更不同于欧美十四行体,它是在天然整合中国传统三言、四言、五言、七言诗体及骈赋、词曲诗体基础上,遵循“起、承、转、合”宇宙规律和“易道”伦理而创设的汉诗新诗体,诞生六年多来,得到了海内外诗人的广泛关注和写作参与。


十三行汉诗 “诗体结构”如下(采用普通话新韵,协调平仄):

 

 

平平仄

仄仄平(韵)

仄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

仄平平(可押可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image.png


image.png


根据基本格式,可加以变通、演化。具体如下:

 

1、格式。统一使用十三行(可双写,连写,加长等)

 

2、对偶。除最后一行单行外,其它双出句采取对偶形式,可全对仗,可部分对仗,可用流水对等。

 

3、起承转合: 起:1234 承:5678910:1112

:13

 

4、押平声韵,亦可押仄声韵,亦可平声仄声韵互转。

 

5、换韵。全诗可随语势语调换韵。

 

6、不韵。情感直切真挚,可不韵,但整体情境周全,气格完整。

 

7、雅不避俗,俗而能雅,雅俗共赏。

 

8、语感当下,速传现实,容中纳西。

image.png

十三行汉诗的创作现状

十三行汉诗按照这个创新形式,有力地与古典诗词及现代诗拉开了距离,确立了汉诗的当代新形体,同时它与中华诗词的形魂相与一气,有效地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下能量,可与现实生活实现快捷准确的对接,如最近出现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十首连写十三行体,在130行的篇幅内,鲜明生动地展现了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内涵,作品所书写出来的书法长卷,已为深圳博物馆永久收藏。


现代新诗与当下语境渐行渐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难于朗诵和记忆,现代新诗名作《再别康桥》、《采莲曲》、《雨巷》、《死水》、《乡愁》取得成功的要诀是押韵,所以古人不韵非诗绝不是空穴来风。在押韵的大前提下,十三行汉诗将中国数千年汉语诗歌中的主流诗体——三、四、五、六、七言进行分解后再行组合,运用传统诗词和当代新诗诗歌技巧进行创作,因为主要是用手机创作,手机与创作者可谓形影不离,因此这种“手机体”新汉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和应有尽有的中外生活场景,尽情书写,高雅可如古诗词,通俗白话诗甚至如顺口溜、打油诗。


image.png


第三部分  书法创新


2014年8月份在安徽泾县举办的“中国首届桃花潭诗会”上,以力捧“朦胧诗”而著称诗坛的谢冕先生等,给“手枪诗”颁发了一个“网络诗歌发展奖”。 十三行体汉诗诞生以来,曾经遭遇了质疑、批判、恶搞等等,但是实际情况是:以十三行体汉诗为代表的汉诗革命派,已然在网络上掀起了对于朦胧诗、梨花体、羊羔体的“汉诗革命”。2015年1月,十三行体汉诗获得深圳首届华语诗歌征文银奖,此后,十三行体汉诗文化衍生品获得过“深圳第十八届高交会优秀产品奖”,“南方诗选优秀作品奖”、“深圳大学建校35周年征文优秀作品奖”、“我的城市、我的大学,改革开放四十年主题征文一等奖”等。


image.png


image.png



目前,十三行体汉诗创始人通过微信平台,在国内外的微信诗歌群、纸质期刊、书籍等内发表了近千首原创作品,网上“手枪诗”作品总数在20000首以上,十三行体汉诗有倒写、连写等多种变体,单篇十三行可以即物、即事、即情、即景写作,连写十三行汉诗可以反映重大题材,如《水浒传一百零八将》、《瑰丽中国一百年》、《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圳移民赋》等等,可供当代诗人在充分认知我国古典诗词美学,积累古典诗词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吸收时代语词、语感,创新意象,拓展意境,施展才华,贡献佳作,以呼应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召唤,践行中国诗人的文化使命担当。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第四部分  绘画创新


山文化已在艺术界产生地位,就是由于紫藤山的作品越来越有创新水准,他把诗画结合在一起,在画上

上手枪诗,使单调的书法或国画产生对称创新色彩,使画面更有价值,使整个文化艺术界的人士都喜爱紫

山的作品,使十三行汉诗发展的更好,更有水平,有更多的创作效果。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第五部分  未来前景


十三行汉诗诞生于2013年,大致相当于毛泽东所预言的当代中国诗歌改革的年限,从目前的网络写作现状来看,十三行汉诗得到了首先是群众的接受和参与,正在集合足够人力,十三行汉诗运用民族语言的特征,在承续我国诗歌格律的基础上,开放性研发十三行汉诗的各种变体,分为“格律体”、“泛格律体”、“自由体”、“口语体”、“儿童体”等等,尤其重要的是,十三行汉诗主张正能量写作,美学写作和文化写作,力避自由诗弊端,激发当代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一旦与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文化打成一片,并且能够有效传达当代情绪感受,形成系列经典,那么十三行汉诗就可以推动社会对诗歌的美好回忆,联手其他创新诗体,共同恢复汉诗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尊荣。


image.png


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新诗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存在着忽视诗歌精神建设的现象,这一问题到了20世纪80 年代后期至90 年代愈演愈烈,随着人们对“纯诗”“个人化写作”等观念的不恰当理解和极端化重视,诗人逐渐与时代、与社会、与大众发生了疏离,中国新诗也因此陷入某种“精神危机” 中国新诗在80 年代后期至90 年代又成为了展现个人梦呓的话语场,各种语言游戏的作品“你方唱罢我登台”,新诗在表面活跃的背后却潜藏着没有与社会历史发生对话与摩擦的精神危机。


image.png


十三行汉诗承续传统,悦纳外来,创化当代汉诗新形式,其首要目标是通过诗体重建实现中华诗词规范重建,通过中华诗词规范重建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十三行汉诗本身所蕴含的“二元协调”、“中和自然”、“气韵生动”等精神素质,以及通过吸收嫁接外来优秀诗歌文化所产生的其他正能量要素,都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进“诗歌二次革命”之精神重建。


image.png


十三行汉诗诞生于中国文明由弱转强的二十一世纪,而中国新文明的崛起,并不必然地意味着其它文明的相对性的衰弱或消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出,需要当代中国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运用其“硬实力”特别是其“软实力”,引领世界走向人类文明的更高维度,中华诗歌作为中华文化整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中华文化复兴的“造山”运动中,必须根据自已的文化遗传基因,结合时代的环境条件,再造自我,升华“境界”,刷新形象,彰显民族睿智和力量,不仅在诗歌领域实现诗性升维,同时在人类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发挥文化升维的作用。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中华诗词承载着传统中国的文化精神,从《诗经》到现代中华诗词,以汉语摄取汉字书写的历代诗词,从“汉字性”、“汉语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承载中华之道,时至今日,自由诗无边放任,以西方极端的个人的自由主义为最高精神追求,在解构中华美学精神的同时解构中国文化,将西方的“末世情结”、“上帝意志”、“碎片思维”、“野性维度”植入翻译体汉语自由诗中,从西方角度看,是文化殖民,从中华本土立场来看,是文化忘本,当然一个多世纪以来,不仅是诗歌,中国现当代小说、戏剧、影视、动画、文旅、体育都在扮演者类似的角色,可能诗歌不但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也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image.png



中国允称诗歌大国,汉语本是诗性语言,五四白话文运动革了文言的命,白话诗革了古代诗词的命,从此自由诗一统天下。


image.png


image.png



本文标签:紫藤山文化十三行新诗紫藤山诗画黄永健教授手枪诗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网站分类
搜索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zitengshan.com 版权所有归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16121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