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汉诗艺术创新研究中心,2024年7月9日
7月5日至8日,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7届年会暨“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三峡大学顺利召开。
深圳大学汉诗艺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黄永健教授在武汉大学参加了此次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大会的开幕式上,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德友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徐粤春主任,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教授,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於可训先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勇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于亭教授先后致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学部主任张跣教授,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陶军出席了开幕式。
7月7日上午,在武汉大学文学院,黃永健教授主持了第七组的学术会议,并作了主题发言,发言的题目是《十三行汉诗在中华诗词演变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在发言中,黃永健教授首先介绍了他创作第一首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的经历,即松竹体十三行汉诞生的历程。
黃永健教授特别指出,松竹体十三行汉诗诞生于中华文明由弱转强的二十一世纪,目前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创作者,影响遍及海内外,十三行汉诗从“汉诗性”、“汉语性”、
“汉字性”等方面突出其诗体优势,在中华诗词演变史上,它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精神重建”、“诗歌归位”和“文化升维”等三个方面。
黄永健教授的主题演讲激情澎湃,现场的专家学者反响热烈,气氛活跃,这表明十三行汉诗不仅在人民大众中广为传播,掀起十三行汉诗创作的热潮,而且得到学术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
深圳大学黃永健教授开创的松竹体十三行汉诗在2019年7月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项目名称为《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研究》,该项目在今年2024年6月顺利结项,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和认可,这在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松竹体十三行汉诗创始人黃永健教授在社会上和学术界积极推广松竹体十三行汉诗,唱响新时代诗歌创作的最强音,书写新时代诗歌创作的新诗篇!
汉诗十三行 “中国新文学学会第三十七届年会”(武汉大学)总印象:新旧文学研究并包,
旧转新,新求新,新旧包容,共创明天!以诗为证:
一、汉诗十三行一一“中国新文学学会第三十七届年会暨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记
文/紫藤山
于武昌、深圳
方长安
谭桂林
藤井省三
再弹鲁迅
珞迦山起伏
东湖水侧听
交融中西今古
三百余号人等
隔海叩桐寻旧韵
过山问海逐清音
天涯路
天端女
西出阳关挺故人!
二、武汉大学参会归来
死水吧
赵青山
万龙生氏
几番留连
徘徊百十年
格律新发现
武汉高楼林立
议论斑驳杂然
当年三美倡立者
可想宏愿已兑现
编钟舞
热浪翻
东湖波平楚天宽!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