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山黄教授电话:15999638256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正文 学术研究

散文诗中的现代性情绪体验

紫藤山 2020-05-02 学术研究 354 ℃ 0 评论

散文诗中的现代性情绪体验

                 

紫藤山


通过波德莱尔以及他的同时代诗人还有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各国散

文诗诗人共同努力,围绕审美现代性这个主题(Content/Subject)散文诗获得了一些属于它自身的结构上、风格上和内容上的区别性标志,即在结构上表现为由浓缩放射性的意义或复旨复音构成的诗的中心,在风格上表现为内倾、反叛、矛盾、冷嘲热讽、忧伤不已,在内容上散文诗主要是表现生活在现代话语情境之中的现代情绪,现代情绪不同于传统的人文情绪,它是人类在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西方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西方人的现代情绪表现为神性失落、人性分裂、信仰危机,东方国家以及全世界其他的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大众,在现代化这个推土机面前,未必遭遇神性失落的苦恼,却无疑感受到了人性分裂、信仰危机的苦恼,可以说整个20世纪全球不同的文化群落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发轫于西方的这场现代化运动的洗礼[19]这个过程可谓波澜壮阔、蔚为大观,现代情绪体验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早期,可以想象当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随着产业工人、现代商贸、现代都市的出现,现代生活模式随之发生,当资本运作模式和资本理性战胜传统的生活规范和价值模式之后,西方人首次遭遇人自己所设计的理性铁笼对于人自身的围困,而当西方的这种价值模式和生活方式随着炮舰和传教士面向全球进行扩张,非西方世界各国民众也就会像感受原子弹的冲击波一样,逐步感受到了这种价值理性的无可推拒的诱惑和宰制,因此我们说现代性的经验意象积极参与了传统的认知结构,从而引起人类情感趋向繁复、细密,波德莱尔在写出了《恶之花》之后,觉得意犹未尽,又雄心勃勃地去创造诗的散文的奇迹,这种诗的散文具有特别的优势,它适合表现现代繁复、细密的情感。用自由分行诗来表现现代的,更抽象的心灵真实,用自由分行诗来表现现代人的感觉、情绪和想象有所欠缺,因为分行、讲究节奏和意象经营的形式化限制,使得立体交叉组合或网络状组合的现代情感受到人为的限制而不能更自由地呈现出来。


微信图片_20200503084616.jpg


由于现代情绪体验首先来自都市生活,因此散文诗一开始就专写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巴黎众生相,波德莱尔借都市边缘人群—— 异乡人、老妇、疯子、玻璃匠、野女人、寡妇、卖艺老人、穷人、醉汉……来表现生活在资本主义都市人的情感的繁复性,如《巴黎的忧郁》的那篇《哪一位是真的》:


微信图片_20200503070801.jpg


 我认得一位叫贝内蒂的姑娘,她生得异常美丽,使周围的气氛充满理想。她两眼流露出对伟大、光荣和一切使人联想起永生不朽之物的向往。

    可是,这位奇迹般的姑娘,生得太美了,因而不得长寿。果然在我结识她后不久,她就死去了。那天,春风飘着浓香,一直伴我到她的坟地上,是我亲手为她盖紧了象 印度宝箱一样永不朽烂的檀木香棺,亲手把她埋葬……
   
当我双眼盯住我的宝物消失的地方时,我突然看到一个与死者特别相像的小人儿,奇怪地、歇斯底里地用力踏着新覆盖的泥土狂笑着,说道:我才是真正的贝内蒂克塔,我是一个著名的下流女人;为了惩罚你的疯狂和盲目,我是怎样,你就要怎样爱我。
    
当时,我真是大发雷霆,叫道:不行!不行!决不行!!同时,为了高喊我的反对,我拼命地跺着脚,以致我的腿在坟地里陷到了膝盖,我象一只掉入陷阱的狼, 可能要永远地陷入理想的沟壑

 

     这个具有古典美的姑娘生活在现代都市巴黎,与这个新兴的巴黎如此格格不入,以至于早夭,可是从这个宝物” ——美丽的贝内蒂身上生长出来的小人儿,已经讹变为一个著名的下流女人”——波德莱尔冷嘲热讽的现代都市,打内心不喜欢这个女人,可是这个女人的下流也是疯狂盲目的我所无法拒绝的,于是,我在大发雷霆的同时内心却又深陷于她的蛊惑,明显是陷阱、沟壑,可是它又是理想的所在,我无法不接纳她、拥抱她、拥抱残酷的都市现代生活,看似温良纯善,可是陷于暧昧糊涂的情绪之中,恰似一匹狼,这是何等复杂古怪的情感。这种特殊的情绪体验对于人的压迫如此之大,以至于令人无法忍受,而欲逃离现实,试看波德莱尔的另一篇散文诗:《哪儿都可以》:


微信图片_20200503070810.jpg


                        

 哪儿都可以

人生就是一个医院,这里每个病人都被调换床位的欲望纠缠着。这一位愿意

到火炉旁边去呻吟,那一位觉得在 窗户旁病才能治好。我觉得我还是到我所不在的地方去才好;对于这个总想调换地方的问题,我一直在和自己的心灵讨论着。
    “
告诉我,心灵,冷漠的心灵,去里斯本居住怎么样?那几天气一定很暖和,你会象一个蜥蜴一样恢复活力;那城市地处海滨,大家说它是用大理石建造的;那儿的人民憎恨植物,把所有的树木一律拔掉了。你看。这幅风景正合你的口味,景色全由光明和矿物组成,并且还有水来映照。
   
我的心灵不语。
    “
既然你这么喜欢休息,而且还喜欢在观赏运动的同时休息,那你是否愿意去荷兰住呢?那真是一块安宁恬静的地方呀。你曾常常在博物馆里欣赏这个国家的风景画, 那你也许可以在那里得到愉快吧?喂,鹿特丹怎么样?你这么喜欢林立的桅杆和停泊在房前屋后的航船。


我的心灵依旧哑然。


微信截图_20200503085136.png


    “
巴达维亚更合你的心意?而且我们还会在那儿得到与热带美景结合为一体的欧洲精神。
    
一言不发——我的心灵是不是死了?
     “
难道你已经麻木到了如此的程度,只想呆在自己的痛苦之中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就逃往那与死亡类同的地方吧。可怜的心灵,我负责咱们的旅行,去准备行李到多尔纽。要不,再远点,到波罗的海最远的边际去。再离生活远一点,如果可能的话,咱们去北极点安居。在那里阳光只是一年斜扫过那么一次,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也十分缓慢,这就使得大地毫无生息。那儿一半是乌有,一 切都单调如一,而单调就是虚无的一半。在那儿,我们可以长期地沐浴在黑暗之中,同时,我们还可以观赏不时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北极晨曦,一束束玫瑰色的红光就象地狱里放的焰火,时而飞舞在我们身旁……”
    
终于,我的心灵爆发了,它冷静地叫道:哪儿都可以,哪儿都可以,只要不是在这个世界上


微信图片_20200503070814.jpg

 

这篇散文诗可谓发聋振聩,它将现代人情感细节充分展开,再加以收拢,它要表现的是现代人失去精神家园之后的荒诞无助感,这种荒诞无助感在西方语境中可以理解为上帝(欧洲精神)已死、信仰失落所带来的情感创伤,现代化造成的人类情感上的繁复多变种种样态,在现代中国以至其它的非西方国家散文诗中多有呈现。20世纪20年代中国散文诗也是回荡着 徘徊彷徨的情感主旋律,高长虹、郑振铎、郭沫若、许地山、焦菊隐、郑振铎、徐玉诺、冰心、王独清、徐志摩、李金发、庐隐、瞿秋白的散文诗,表现主题有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着亢奋中的焦虑焦虑中的亢奋五四所引发的文化启蒙情结,在当时的散文诗文本中,郁结成极其沉重、阴暗甚至有些神秘的诗歌品格,徐玉诺的《将来的花园》(1922),焦菊隐《夜哭》和高长虹《心的探险》(1926),以及鲁迅的《野草》(1927)四本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诗集,仅从题名上即反映出出文化裂变时代知识分子内心的痛楚和挣扎。20世纪30、40年代的茅盾、丽尼、何其芳、陆蠡、李广田、王统照、马国亮、刘宇、缪崇群、唐弢、莫洛、公刘、陈敬容、郭风的散文诗,以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散文诗文本中,存在着大量以这种现代情绪体验为表现内容的散文诗文本,如果我们将《野草》作为中国文学中散文诗创作的一座高峰来看待的话,那么《野草》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现代性(现代人繁复矛盾的情感形态及其表现),在20世纪以至21世纪的现代汉语语境中依然具有代表性,它实际上承续了《巴黎的忧郁》里的荒诞感、震惊和颓废意识,不过鲁迅以及中国散文诗作家,一直以来在他们的散文诗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荒诞感、震惊和颓废意识,不同于西方以至于其他非西方国家散文诗作家,因为这些压抑性情感是在当时中国的历史情境(历史时空)中产生的,外来价值(包括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价值的挑战和改写,使得中国心灵、中国人的传统情感结构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和骚动,尤其是在20世纪20、30年代,旧的价值体系受到彻底拷问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的间隙,中国知识分子所遭遇的的心灵困局,其痛楚的程度比之波德莱尔时代的法国人、比之桑德堡时代的美国人,比之博尔赫斯时代的南美洲人,皆有过之而无不及,西方人、美国人面临上帝之死而产生了莫可名状的失落感, [20] 南美洲人可能因为本土文化价值被时代的浪潮所颠覆而辗转徘徊,如卢本·达里奥(尼加拉瓜)、翁萨·瓦叶霍(秘鲁)、豪尔赫·博尔赫斯(阿根廷)、奥克塔维奥·帕斯(墨西哥)。[21]中国人因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遭遇外来文化的挑战和颠覆而不断产生荒诞感、震惊和颓废意识。鲁迅的《野草》中梦、黑暗、影子、虚无、冰谷、死火、墓碣、孤坟、鬼影、尸衾、恶鸟影像联袂出没,杂错连缀禅佛意象如:大乐、三界、剑树、曼陀罗花、大罗网、火聚、牛首阿旁,以及基督教意象如以色列、十字架、祭司长、神之子等,而他本人并不将禅佛理念或基督教信仰作为其价值评估的终极依据,在《求乞者》这篇散文诗中,这种夹杂着荒诞、无助、自嘲和不甘的复杂情绪随着夸张的语言态势一路奔泻,汪洋恣肆: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
……
               ……
               灰土……

 

鲁迅的这种灰暗的情绪很有代表性,它象征性地代表着当时中国人的情绪体验,虽然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的散文诗文本中开始出现(革命)浪漫主义情怀,20世纪50年代出现郭风、柯蓝的社会主义浪漫主义情怀以及文革之后的政治义愤书写(如朔望的《只因——关于一个女共产党员的断想》),但是整个20世纪的中国散文诗的主要内容还是现代情绪,中国的现代化既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制度的本土化,也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虽然这两种现代化唱的是对台戏,但是它们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以及这种冲击所带来的困惑、矛盾、挣扎有目共睹,因此我们在矛盾、瞿秋白、郭沫若等较为左倾的文学家的散文诗《黄昏》、《雾》(矛盾),《一种云》、《暴风雨之前》(瞿秋白),《冬》、《大地的号》(郭沫若)散文诗文本中,还是可以看到他们情感的狂飙动荡愁云残雾,隐约透露出革命理念与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的紧张关系。


微信截图_20200503085325.png

本文标签:紫藤山文化十三行新诗紫藤山诗画黄永健教授手枪诗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网站分类
搜索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zitengshan.com 版权所有归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16121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