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山黄教授电话:15999638256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正文 学术研究

十三行汉诗的美学内质

紫藤山 2020-07-22 学术研究 817 ℃ 0 评论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黄永健 胡娜 刘婷婷 岳顶聪 
   
   笔者曾当面请教《诗探索》主编吴思敬,他认为当代汉诗不必固化形式,因为每个人的情感——常情,千差万别,每一缕情感——当下情感,千差万别,因此,不能强求每个人每份情感来欠就某一种或某几种诗歌之形,自由乃第一
   要义,如当下的新诗和散文诗的存在状态,历史地看,这是人类诗歌演化史上的“殊相”——现代化过分压抑人性和人之常情,遂出现逆反的、惊耸的、歇斯底里的人类情感反弹,以反审美的反形式的“常情”大游行,来抗议社会
   对人之“常情”的异化,这是现代化带给人类的悲哀。可是,一旦人类对这种外在的压迫产生了文化的反思和觉醒之后,必然会采取最大的主观努力来对治外在压力给人类造成的精神困惑,如目前陆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和谐发
   展观、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等,都是为了根本上化解现代化和后现代化对人类造成的外在压迫,人类的情感结构与天地结构一样,本有其“真趣”、“真味”(梁启超),一旦人性的压抑被解除之后,人性的光辉、美善及真宰必然获
   得新的审美确认,而由“殊相”再获“共相”,诗歌之“常情”,由“”而辗转回环为“”,“常情”转化为“美情”之后,复以美形美体发明当下,内容与形式,情感与结构互为体用,从而实现诗歌传情达意的诗哲显现。

美情之美外显于美形,内发于美情结构,古希腊客观论美学,以“数理结构”、“圆”、“椭圆”等为终级形式因,后来又有所谓“比例、平衡、色彩说”、“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说”等,中国古代文论诗论所谓“起承转合”、“平仄协调”、“抑阳顿挫”、“对仗工整”等,也是从外在形式上对诗文的美学规定,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主观与客观天人同构,宇宙间的合目的性结构与人类的情感结构一而二,二而一,诗如画,除了意境追求二者不分彼此之外,今天已经分行书写并诉诸视知觉的汉语(汉字)诗歌,必须有形,自由诗分行书写,形式上自然与散文划清了文类界限,古代汉诗主要以“句数”(一句诗的字数)与总段数确立文类准则,如七律,以七言八句确立外在形体,西方标点及分行引进之后,七言八句加分行又成为今天的视知觉习惯,今天的自由分行新诗与散文的唯一区别只剩下分行,所以写出来的文句只要加上“分行”这个外形,就成了诗,并沿着西方的文化输入路线演化成为痞败不类的“口水诗”,如近年出现的“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咆哮体”等。吴思敬说每一个人当下写成的一首自由诗,自成唯一形式自成宇宙,不无道理,但这只是追求审美之真,而罔顾善美,中国古诗词也追求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无言之诗才是大诗,可是中国哲学和宗教并不蔑视善美,由此诗词曲赋说部导善立美,举凡诗词典赋说部皆在崇真崇道的前提下,回向人生伦常之善和言辞文章之美,不回避生活现实同时又美言之,曲言之,喻言之。手枪诗创作尊情导情,以既不同于古典诗词又不同于现代分行新诗的“松竹之形”、和“圆形结构”将常情、不定情加以美情化并外显为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新汉诗,

引起全球高度警惕的西方文化同质化危机同样给当代汉诗敲响警钟,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反本体论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人类情感在科技理性压迫之下出现的情感反弹、情感渲泄,其反美学反形式化理路在这样的世代是必然的,也是自为的,有它的合目的性和“形式因”,但是在一个拥有数千年诗歌美学传统的诗歌大国,移植这种带有原始野性思维的“泛形式主义诗歌”,必然会遭遇强大且持久的文化阻力和阻击,随着中国文明的重新崛起,作为中国新文明的重要象征符号的汉诗必然要重申它的文化身份、心理结构和形式标志,就文化心理结构而言,汉文化中的对立统一阴阳转化生成结构、起承转合轮回演化洁构以及整饬统一以简驭繁结构模式等,必然要重新申张它的智慧魅力,诗歌外在形式亦必在遵循图画视觉美的前提之下,进行可能的创新和别造,十三行汉诗的两两对出偶合、起承转合、长短回护特别是最后一行的高峰突出余响不尽,都是在遵循汉诗传统美情美形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情感结构和外形结构的创新和转化,因为现代中国人的情感结构已不同于前现代时期,其繁复化,细节化和张力化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十三行汉诗以七段(相当七个音符)十三行以及多种变体打破古曲诗词的固定格式,对当代汉语习得者的情感结构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审美呈现,。

相对于自由分行新诗,十三行汉诗具备审美性、汉诗性、绘画性、音乐性、意象性等五个方面的优势。


十三行汉诗(手枪诗)产生于微信平台,从内容到形试皆具备汉诗的音乐性、齐整性和意象性诸特征,追根溯源,它来自生活现场,表现人生百般况味,虽则写作方式,发表方式变了,但是它的写作方式更灵活了,居家、旅游、车站
、机场、地铁车厢甚至早起晚眠片刻闲暇,临屏触思感怀偶有灵感皆可以划屏成“吟”,朗朗成诵,所谓“才下眉头心头,倏已出击八荒”, 十三行汉诗不用笔(毛笔、钢笔)书写,而用手指触屏成诗,古言心手相应,而不说心笔相应
,可见十三行汉诗写作与当今的各类文学样式一样,由于以指代笔,心手相应,作品的现场感和及物性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十三行汉诗雅俗兼容、易于上手,可以快速互动,使得所表现之“人之常情”、“不定情”等内容直通人生
现场,如网络第一首十三行汉诗:
 
怎么写
愁死鬼

手执圩灯

伊人等谁

终南积雪后

人比清风美

古来聚少离多

常恨望穿秋水

知音一去几渺杳

暗香黄昏浮云堆

不如归

不如归

好梦君来伴蝶飞!

 

这首似诗非诗似词非词的“诗”,表现作者的“常情”——常人之情,人之常情——对发小同学的掛念、担忧、怜悯、痛惜、内疚等等复杂情感,甚至调侃、玩味,总之,这首看图速成的诗,不是用康德的审美的静观所求得的,因为它是当事人在彼情彼景之下的真情实感而非只存在于理性之域的“粹美”,并以高度意象化语言和形象生动的“诗形”加以提炼超拔,来自人生现场的常人之情,在这种趣味化、调侃化的网络互动之中,实现了审美的飞跃,即由“常情”蝶化为“美情”。手枪诗诞生以来,在成千上万的网络“诗枪”中,其上乘者,往往都是能内容与形式无缝粘合,音声天成意境超脱的佳作,当然,诗有别趣别才,十三行汉诗的“善美”二维往往需要学问积累,而手枪诗的“真趣”之维,得自童心才情,所以,有时侯畅晓如白话口语的作品,同样一超直入,形神兼备,获得读者的广泛认同。


本文标签:十三行汉诗;格律体新诗;现代格律诗;诗体革新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网站分类
搜索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zitengshan.com 版权所有归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16121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