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山黄教授电话:15999638256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正文 学术研究

【深大讲稿】 谈谈新创格律体新诗的可能

紫藤山 2021-10-17 学术研究 839 ℃ 0 评论

深大讲稿

 

谈谈新创格律体新诗的可能

 

(本文为《音步 格律 现代汉语诗》之第五节及结语)

 

 

铁舞

 

关于现代汉语格律诗,现在可以先总结几句了。

现代汉语格律诗属于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格律诗既是对现代汉语音韵的修辞性运用,又是一种写作秩序的安排。

现代汉语格律诗相对于现代汉语自由体诗,他们同属于新诗范畴,共同相对于旧诗(古体诗),即古代汉语诗。所以它们是中国诗歌一个共同体的两面。

语音修辞是现代汉语格律诗的基础。它涉及现代汉语音乐性的利用,选用语音修辞的手段,音韵美的构成,节奏感的形成,以及音节协调、语调、形式格、情绪格等。相对于古汉语有许多不同,在实践中要多加比较研究。

现代格律体诗的建构与新诗中的音韵应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话题。诗本质上都是有韵律的,因为现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同为新诗自由体的基础,现代自由体诗是对现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中的所有韵律元素最具开放性的自由运用。如果说现代汉语自由体诗的写作的属性是自由,那么现代汉语格律体诗的写作的属性就是秩序。

写现代汉语格律体诗的人最好先过古代汉语格律诗这一关,没这基础你没法子真的“格律”起来。现代汉语格律体诗的种类不应该搞得五花八门,参照古今中外的格律体,结合现代诗歌写作实践,以够用为好,确立基本几种做一些精研:比如:三行诗(汉俳)四行诗(现代截句绝句、柔巴依),八行诗(上、下两片型,类似宋词的上下阕的结构)、十三行(松竹体\手枪体)、十四行诗(商籁体),所有这些体式都应该求诸于外部条件(诵读和音乐)的严格约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才行。现代汉语格律体诗应该是“诗中之诗”,否则难以成为入门的标准。

新诗整体犹如一个平行四边形错动向前发展,决不期望一方压倒一方。各方都要力求以高质量的艺术性让对方折服。

 

以上简短的小结,我为什么插在此处中间说呢?因为我将要说到新创格律体新诗的可能。每个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但总有一些人在寻根究底地分析问题,透过表象看到背后深层的逻辑。

谈到这个问题时首先要有全局观念。每说一件事情的时候,别忘了这是整体的一部分。注意了,我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句话是:


微信图片_20211017102043.jpg


现代汉语格律诗属于现代汉语。

我们首先要把这个属性搞清楚。新创格律体新诗的可能性它的运作范围不是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

我有些想法有必要在这里先说清楚了。我认为,旧体诗的文言语言能说明言语和语言的关系,文言文就是语言,它不是口语。新诗是白话,白话既相对于文言,同时又是口语、日常的说话的一种回归,所以新诗和旧诗的质素上的区别首先在它的作为语言质素上面有根本的区别,在口语、言语、语言这样三者之间关系,新诗反叛着语言的文言的语文体,它表现的是新的语文体,文言完全离开了口语,白话则要返回口语。其实,只要稍稍分析一下像李白、白居易他们写的旧体诗,不少诗篇本身也天然地具备返回口语的质素。这说明现代汉语的属性在古代汉语里也已经存在了。

用现代汉语写诗,所以才叫现代汉诗。

现代汉语有极大的宽容度,这是和古汉语的根本区别,如果说人有品格的话,现代汉语也有它的品格,它的品格就是宽容。如果光提出一个“现代汉诗”的名称,没把现代汉诗的立足地找到,就会在什么是“现代”,什么是“现代性”上争论不休。也不容易看清楚, “新诗“为何”尝试“到今天,还没有结束,人们为什么有那么多不满。其实,都与对现代汉语认识不足有关。如果说,新诗有什么传统的话,我认为新诗的传统就是:不断尝试。我愿意这样说,新诗,新诗,就是追求日日新的诗,新新不已。

我说现代汉语具有一个很好的品格:宽厚,包容。

首先,从战略意义上看,现代汉诗由于现代汉语的包容性,它是在朝前发展的。人们不满意现状,但也别忘了也正是这种现状保存了诗歌。

是说它可以包容一些难以容忍的东西。这是汉诗得以存在的一个变在形式。这显然诗一个哲学命题。

这里有一个认识态度的问题。看到今天的诗坛远不是大家期望的那样满意,于是就采取不承认及否定的态度。我也有怒不可遏的时候。但如果从历史大思维角度看,这是现代汉诗发展过程中一个自然现象,我不说必然;这就是易变,现代汉语就是在它的易变中“包容”,各种诗都在它的“包容”中。存在,这就是变在。

前面讲到一千一百六十余首宋词格式,只要你愿意利用,尽可以利用。怎么利用呢?要用现代汉语去利用,这完全是创新性的做法。我曾经借鉴一个旧词牌写过这样一首国际题材的诗:

 

题目:这一天,德意志人走出家门步上阳台,

用6分钟的热烈鼓掌,为她报出高分

 

铁舞

 

6分钟

便是风云

阳台也是世界一部分;

6分钟

在中国也感知

去勃兰登堡

会站得更高。

在美茵河畔,

有一朵奇异的花苞。

柏林墙倒,

解冻的春天醒来;

一支歌射入天空

是德意志民族的爱。

是长辈,

更像妈妈。

一国总理,

领导八千万人民;

千斤重担在肩;

于今是一个光荣平民。

 

我的实践证明,新诗完全可以利用旧词牌的体式用现代汉语为自己瘦身(人们不是一直抱怨新诗越写越长吗?)。

   新诗利用旧词牌“瘦身”,也是让新诗写作从散文化走上韵律化道路的一个好办法。如果我们要表现某个内容,我们可以在旧体词牌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形式。还可以提升我们的结构能力。看看下面这一首:

 

   看郑州地铁淹亡事故的前因后果,真相还原有感

                       铁舞

暴雨来临,

地铁运行,

危象形骸。

想回家做饭,

平安度夜,

下班赶路,

突遭轰雷。

汝说老天,

发洪如此,

欲把苍生死里埋。

真如此,

我郑州知否,

真为悲哉。

 

地龙穿越难行,

列车长来回惜力猜。

况一车老少,

生於所爱,

二无区别,

过则为灾。

同理之心,

互相守望,

群力犹能排水回。

寻因果,

莫谣言传送,

事实真来。

我这样举例,照应了我前面说的参照唐律诗、宋词可以找到现代格律体诗的广阔前景。当然,我还可以举出一两个参照唐律诗的例子。

   清晨云景畔

      原作:万龙生

      后制:TW

 

难得见到这满目青山,

更何况还有红霞在天。

鸡鸣农舍白墙红瓦顶,

雀噪梧桐绿荫黛叶间。

乘心本想造蜿龙书屋,

遗憾已没有陶翁田园;

那么就默诵归田园居

让浓浓诗意浸透心间。

 

    

附录:万龙生先生诗一首

 

难得见到这满目青山

更何况更有红霞在天

加上久违的鸡鸣雀噪

浓浓的诗意浸透心间

 

浓浓的诗意浸透心间

遗憾已没有陶翁田园

那么就默诵《归田园居》

在那里找回初读快感

       20210801清晨.云景畔

按金圣叹前后解法,后制前解通写“难得”;后解写“乘心”。原作二句有两个“更”;整体看,急于抒情,顶针一法,顺水而淌,一路忧伤到底,欣赏价值折损不少;后制则不然。后制律体也不严格,但其结体思维如同古律。蜿龙,谐音万龙。

 道理说不清,我只能动手,用以切磋讨论。

 

现在让我回到本节的主要议题上来,关于新创格律体新诗的可能。

新创格律体诗的可能表现在:

1 在现代汉语范围内

2 是新的,以前没有的

3 应该是民族的,不是外来引进的

4 具有形式修辞的普适性

 

在现代汉语范围内,这一条不用说了,在前我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区别已经说了很多;两者都是用汉字,所以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在深层逻辑上还是有联系的。


微信图片_20211017102057.jpg


用我上述的四项原则来考察搜寻现代汉语新创的格律体新诗,其实不多。

第二条新的,以前没有的。这也没问题。就像太阳每天是新的,凡创新体的无不标榜是新的,连得那些写二行诗、三行诗、四行诗,这种司空见惯的形式都被标榜为是新的。



第三条,应该是民族的,不是外来引进的。像十四行诗,柔巴依(如果不是维族的本土的柔巴依)这类诗,都属于外来引进的,不具有民族性。但不排除它能成为汉语格律体之种种。列此一条在于强调民族性。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性的。这肯定是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

第四条是最最重要的。具有形式修辞的普适性。

在那个简短的小结里我说:语音修辞是现代汉语格律诗的基础。它涉及现代汉语音乐性的利用,选用语音修辞的手段,音韵美的构成,节奏感的形成,以及音节协调、语调、情绪格等。

普适性,就是一个形式出来,无数个人都会按照你那个格式去写。《死水》为什么说它是格律体的写作,但它本身不能成为格律体范本,原因就在它不能成为另外一个人写作的范本。它不具有普适性,不能成为最简约的存在模型。现代格律诗写作的人现在最喜欢作的事情就是命名、分类、排谱系,很大程度上是自我满足,人最容易满足的就是自以为是。


 

那么,有没有可能新创一个现代汉语的格律体新诗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个十三行汉诗(手枪体)的例子。我曾经故意在一个格律诗诗人面前说,在我看来能称得上格律体诗的只有深圳大学黄永建教授首创的十三行手枪诗,一下子激怒了我们的格律诗老将。说我真是狭隘之至。

我不是偏爱手枪诗,我不认为,诗歌都应该是十三行的。但我们可以就十三行谈十三行。

我想从价值观等四个层面解读十三行汉诗

深圳大学黄永健教授首创十三行汉诗,我的解读有四个层面。

第一个是价值观层面。分三点:1/不长不短,能与西方十四行诗(闻一多认为古律体与之相似)并驾齐驱。2/其体式、语式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有别于其他引进的各种格律体新诗。3/在世界范围看,这是新近发生的一个“中国故事”(另一个“中国故事”我认为是新山水诗人孔孚的东方神秘主义通灵诗体)。

第二个是战略层面。黄永健的定型十三行汉诗又引发了对新诗中自然十三行写作的发现,这项工作已由上海TW(技术·智慧)写作工坊展开,这符合事物的对应原则,有利于推进对自由诗写作中美的规律的研究。黄永健视之为十三行汉诗“扩大了队伍”,在战略层面上看,它既涵盖了定型诗的研究,又涵盖了自由体新诗的研究。

第三个是策略层面。十三行新汉诗的倡导者黄永健教授在推广这个诗体过程中,灵活机动,一方面充分利用他的大学教授身份和有利的教研环境,另一方面利用手机微信传播的社会时代大环境,以及诗体本身的易授性,包括“手枪诗”的命名,尽管遭受众多质疑、不满,仍然得以广泛的实验和推广,其功用也得以扩大。

微信图片_20211017113129.jpg


第四个层面是技术层面,它的3/3/4/4/5/5/6/6/7/7/3/3/7的格式,一上手就会有一种“形式召唤”的感觉,格律可宽可严,文字可雅可俗,内容涉及广大,我做过十三首不同内容不同体式的十三行诗的实验,充分证明十三行汉诗艺术的限制与表达的可能性。

微信图片_20211017102233.jpg

微信图片_20211017112908.jpg

微信图片_20211017112913.jpg

微信图片_20211017112923.jpg


最后回到价值层面上再补充一点,我们是否能以十三行汉诗为“抓手”, 激活整个中国民族特色的诗歌呢?它需要怎样的战略/策略步骤,这一定和它设置的前提和指向范围多广有关,这是实践者和研究者当下应该考虑的。

以上四条我递交给2021年在重庆召开的 第七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我没有去现场,由黄永建教授代为发布。

在这里我想就十三行的普适性和它的前提和指向范围再做一些说明。

先说普适性,所谓普适性,并不是说所有的诗都可以这样写,而是指它这个形式,许多人都可以拿来用,而且喜欢用,不能说现在已收集到的上万首“手枪诗”艺术性都是上乘的。人们喜欢用这个形式写,主要是它的节奏感,也就是音乐性。这抽象出来的3344556677337的节奏感脱胎于旧体,便于在手机上操作,容易为人接受。这就是普适性。格罗塞(德)在《艺术的起源》中说到过这样一种情形:每一个埃斯基摩人都有他自作的曲调和自作的歌词。其内容取材于能够想象得出的每一件事情。歌谣的形式则有严格的规定。将全诗分成长短不同的诗句,而且长短相间地排列起来。这很使我想起“手枪体“十三行。

又比如外来的十四行,柔巴依,汉俳,这些形式都具有普适性的特点。可以作为学习写诗的一个入门训练方法,不要一上来就“日日新”,先练好这些基础性的诗体,再求自由;个入门训练方法,不要一上来就“日日新”,先练好这些基础性的诗体,再求自由;至于有些专攻格律诗体的人,更要拿出优质作品来给人做出榜样,不要以格律来攻击自由。十三行汉诗目前经黄教授的大力推广普及,很多人都在使用。我也使用,我总在觉得需要这个形式时使用,一个内容需要用古体写,我就用古体写,需要自由发挥,就写自由诗,我从来不限制自己一定要用某个形式。我写过不少十三行诗,但从来不固定写十三行诗。必须知道,再好的表达,总还有更好的表达。任何一种形式,它的表达都有极限的。有位格律诗专家向我推出一首诗,还标明这是什么体,什么体,我说这没有用,如果没有很多人照着这么去写,不具有普适性。不具有普适性,称什么体什么体,意义就不大。举个例子,有人发给我曹葆华的一首诗:

 

她这一点头(参差对称体):

 

她这一点头,

是一杯蔷薇酒;

倾进了我的咽喉,

散一阵凉风的清幽;

我细玩滋味,意态悠悠,

像湖上青鱼在雨后浮游。

 

她这一点头,

是一只象牙舟;

载去了我的烦愁,

转运来茉莉的芳秀;

我伫立台阶,情波荡流,

刹那间瞧见美丽的宇宙。

 

我说,这种参差对称体的命名缺少实际意义,而且处于非常低端的形式命名,反而让审美活动倒了胃口。

 

那人说:这是对宋词的直接继承呢。你体会不出对称之美吗?

我说,一切不需要论证的说明是多余的。

他的意思,这是格律体。我想说的是,如果许多人把这形式都拿来用,这个格律体就成立了;如果没有人拿来用,这个体就无法立起来。这就是我要说的普适性。你要检验它的普适性,那你就要像黄永建教授那样去推广去普及。这就是前提。

我的完整的话是这样的:“我们是否能以十三行汉诗为“抓手”, 激活整个中国民族特色的诗歌呢?它需要怎样的战略/策略步骤,这一定和它设置的前提和指向范围多广有关”。这个想法我最初是在一篇“十三行”汉诗有可能会改变和激活中国诗歌吗?》的文章里提出来的。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战略构想。改变和激活中国诗歌,指的是整体意义上的“中国诗歌”,包括对古体诗歌的现代激活。

黄永先生的十三行汉诗,明眼人一看就是中国式的传统,要不是黄永健在手机上的发明,很可以把它视为一首新发现的古体诗,或词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词牌得以激活呢?如果黄永健教授借此机会,在他的十三行诗圈里面来一次全面的宋词激活,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十三行当然可以表现许多东西,但生活的复杂多样,诗歌同样需要复杂多样的表现,诗体也是越多越好。不可能样样事都用十三行,这有多单调呀!这是一个工程,需要有一份《古诗词:全面的现代性激活计划书》

接下来的问题是,人们愿意这样做吗?

 

回归正题,新创格律体新诗的可能。说着说着,黄永建教授的十三行给我们的启发似乎不是新创,而是激活。

正面说新创格律体新诗的可能吗?可能的。我们知道,自闻一多始,一直有人在探索实验提倡写格律诗,年复一年的,我们可以读到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甚至有理论体系,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理论体系会越来越被加固,很有些人“留得英名伴春风”。然而也正是这些“成就”妨碍我们进一步优化思考。具体的在这里就省略一万字了。

现在也有很多格律体诗写作者,承认新格律体诗不成熟,但不知道“不成熟”表现在哪些方面。自由体诗写作其实也是不成熟的,同样的,也没有人看到究竟怎样不成熟。都说要让时间检验。我看,不成熟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感和认识不成熟;

2.判断力不成熟;

3.技能或素质不成熟;

由于这三方面不成熟导致整体的不成熟;就单个样品来说有成熟的,也因为因上面三个因素存在而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少数成熟的不能成为样品,被大量不成熟的淹没。

有一种意见是:格律诗是正体,自由诗是异体。

如果我们同意这个意见,我们迫切需要见到的是作为正体的格律诗的楷模。不要以“不成熟”为由,以“历史检验”为由,在“自娱自乐”上躺平。

当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收到了重庆格律诗写作的老将万龙生先生发来的消息:《格律体新诗集萃》即将出版发行。我谓之“重庆格局”,黄永健教授的“十三行汉诗“提供了关于如何”激活“中国诗歌的“深圳经验”,而我正在考虑“顺乎自然,而又独出心裁“的”上海标准”。

 

   结语:现代汉诗要让古体诗优雅地活着,让新诗健康地成长

          

最后我想以五百字短文结束我的演讲。这篇短文表达我终极愿望:现代汉诗要让古体诗优雅地活着,让新诗健康地成长。

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在实践中有时候需要写古体诗,有时候需要写新诗;看心情和需要,也看才能和驾驭能力。

诗人,不能限制他;诗者不一样,他应该努力通晓古今各种诗体,除了汉语诗,还要读外国诗。

现代人写古体诗的问题是不鲜活,旧词旧意味重,遗老遗少的模样,没有现代感;有形式没有诗,貌似优雅,。

新诗的问题是貌似散乱、无序,极端的自由。其实,新诗中的精品,也有极好的艺术体现。大部分人的眼光没有集中在这些精品上,对新诗自由的艺术规律少有总结。

现代古体诗词的榜样无疑是毛泽东诗词,其境界和趣味前无古人;体制之限挡不住生活和生命感蓬勃欲出。

古体诗鲜活了,其姿态自会优雅;反之,总显现老态。

能体现新诗诗学的也还是诗意表达的生动,鲜活,其律动、境界和趣味,同样是一条最根本的健康标志;新诗格律自由之争不是本质之争;于诗而言,格律的本质是什么?自由的本质是什么?没有人一语道破。

当下中国的诗坛形态犹如漩涡,诗人博弈也似春秋。

我期望“一唱雄鸡天下白”,当有见过大世面的明白人通识以下诸方面:意象;形制;创作;诗人;传播 ;人类诗。

                     

本文标签:紫藤山文化十三行新诗紫藤山诗画黄永健教授手枪诗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网站分类
搜索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zitengshan.com 版权所有归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16121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