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山黄教授电话:15999638256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正文 学术研究

艺术新视线 黄永健教授其人其诗

紫藤山 2018-05-31 学术研究 859 ℃ 0 评论

艺术新视线  黄永健教授其人其诗

                            

 

             

2017-11-19 14:51 来源:《建筑与文化》杂志 艺术 /诗歌

                     原标题:艺术新视线 | 黄永健教授其人其诗

勇创新诗写心篇

 黄永健教授其人其诗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文化产业研究院 黄永健 教 授 黄永健教授是在全国艺术学年会上结识的朋友,他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刘梦溪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我也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求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比他略早几年,所以永健一直以“师兄”称呼我。

  

 

     我因学识浅陋,忝列“师兄”之位,深感不安。但时间长了,似乎也就习惯了,主要在于可以享受这位新朋友的性格魅力和独特才华。

            

 

     在我的印象中,永健教授一直很谦虚,在艺术理论研究方面十分勤奋,写了不少文章,每年的艺术学年会他都踊跃参加。

          

     印象更深的是永健是位天性率真的学者,他富有才华,也很喜欢开玩笑,有时候有一种傻傻的感觉,但总体上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精神在他身上洋溢着。

           

     直到近两三年,我才知道他很喜欢诗歌创作,并自创了一种以“手枪诗”命名的诗体,自得其乐地用这种诗体创作着诗歌。

        

    在谈到“手枪诗”时,不少人不屑一顾。我有永健教授的微信,也经常看到他在微信朋友圈晒他的诗歌。

         

    最近在深圳大学讲学两日,与永健有较多接触,谈起“手枪诗”,对这种诗体有了较多的了解。我对诗歌很尊重,虽然不会写诗,但我也很喜欢读诗,有时候也诌一两首。在与永健交谈“手枪体”的过程中,我能够领会到他对这种诗体的苦闷与快乐。苦闷的是在诗界不被人理解,快乐的是他无怨无悔、乐此不疲地用这种诗体从事创作,并把诗歌创作与书画链接起来延伸到文化产业领域。这次深圳面晤,使我对“手枪诗”有了新的理解。最能理解的是当诗歌处在众声喧哗但依然萧条的阶段,能够有人乐此不疲坚持用一种诗体创作诗歌的可贵之处。

    

 

     诗歌是用来抒写心声的,无论何种诗体,诗人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并借此形式不断创作、抒己心声、启人心扉,就是对诗歌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

        

 

 

“手枪体”又名“松竹体”,因诗行排列像手枪,又酷似长松披竹而名。

     

    前者是俗名,后者是雅称。相对于雅称,我更喜欢俗名。因为这种名称很接地气,把诗歌这种雅致的文学形式与富有杀气特征的手枪链接起来很富有趣味性。因“手枪体”诗只有十三行,故又可称作“十三行诗”。

 

 

 

“手枪体”诗融古、今言说方式于一体,便于操作,虽不拘于平仄声韵,但饱含古风;虽有白话嵌入,但又不使白话流于散漫。更为可贵的是,“手枪体”诗便于即兴创作,能够及时反映时事,并借助互联网和手机网络广为流传,利于大众书写和传播,便于让人们把眼前发生的事件引入诗性领域。譬如永健于2017年10月28日参加第六届华文诗学国际论坛即兴创作的诗歌:

 

一百年

双蝴蝶

胡适笔战

尝试卓越

二次革命论

上园似喋血

武隆上天入地

天坑试问日月

华文诗学开道场

三十不变众乐乐

十三行

走网屏

铿铿锵锵挺中国。

                      

     短短十三行,涉及到中国诗歌的变革历史、本届大会的主题、汉语诗歌的使命、手枪诗的特点等等。

     

 

     离开深圳,永健教授以“手枪诗”赠诗一首,我也戏仿“手枪诗”聊和一首,现录于此,作为本文结尾:

 

盘山路

十八弯

徽府养育

京师握卷

北国风光好

南国何烂漫

闯北走南艰辛

胸藏豪情无限

艺理深耕从未歇

诗书画印舞蹁跹

多少梦

仍待圆

勇创枪诗写心篇!

 

 

2017年11月1日于凌波阁

王廷信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请填写验证码
网站分类
搜索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6 zitengshan.com 版权所有归 深圳市紫藤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16121094号